“时间银行”养老还需优化完善
作者:   来源: 华声在线  2021-01-22


  “年轻存时间、年老享服务”——年轻人或低龄老人为高龄尤其是空巢老人提供看护、陪伴、助行、助医等生活照料类服务,并存储服务的时间,在自己进入老龄后可以用之前存储的时间进行兑换,实现互助养老,爱心循环。近年来,上海、南京、杭州等城市引入“时间银行”这一社区养老概念。“时间银行”志愿服务目前正渐趋社区常态化。

  根据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预测,2015~2035年将是我国老龄化急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年均增长一千万左右,到2035年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将占总人口28.7%。我国人口老龄化同时伴随高龄化、失能化、空巢化、少子化等问题,中国大中城市老年空巢家庭已达到70%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构建养老、孝老、敬老政策体系和社会环境,推进医养结合,加快老龄事业和产业发展。近年来,上海、南京、杭州、广州、南昌、淄博、宁波等城市已经在社区试行“时间银行”。如广东省广州市南沙区的时间银行,吸引了该区较多的老年群体参与并发展成为6万多会员、时间币总量超过51万枚的互助养老“时间银行”。又如南京市志愿者可以“存储”自己的志愿服务时间,在自己需要的时候兑换其他志愿者提供的服务,也能兑换物品和现金。在老龄化加剧的大背景下,时间银行将志愿服务与居家养老相结合,可以说不失为解决养老难题的一个好办法。让年轻人、准老年人以及身体健康的老人利用闲暇时间为“空巢老人”提供必要服务,这既缓解了辖区社会养老服务资源的不足,还促进了人们尊老爱亲、互帮互助,形成邻里和睦的良好氛围。

  不可否认,“时间银行”在中国的建立和发展,为我国养老制度画了浓重的一笔。但运行中也渐渐显露出一些问题,如“时间银行”缺少主管部门、监督主体、专门法律法规保障,政府支持力度不够、经费来源有限、服务内容单一、志愿者参与意愿不高、管理人员缺失、推动力需要进一步加大等。

  如何使志愿服务存“银行”、老有所养得保障的“时间银行”发展壮大、遍地开花,还需在优化完善上功夫。一要建立协调制度,民政、文明办、财政、妇联、共青团等部门要加大沟通和协调力度,积极稳妥探索推动建立“时间银行”制度;二要加强志愿服务组织培育,依托社区、养老服务机构,大力发展居家养老志愿服务组织,同时要丰富服务内容,服务范围可拓展为便民生活类、保健养生类、文体娱乐类、居家安全类、培训教育类、社会关爱类、精神慰藉类等七大类,包括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代买物品、陪聊等诸多项目;三要加大宣传力度,弘扬敬老、养老美德,吸引更多人加入志愿服务;四要制定统一的服务标准体系,加强时间银行的制度设计(激励机制、操作细则、保障措施等),保证“时间银行”的公信力和可持续性发展;五要抓好顶层设计。建议全国出台“志愿服务时间储蓄法案”,开发“爱心时间银行”信息管理系统,记录志愿者的服务时间和内容,将服务需求与服务供给有效匹配,提高管理效率。

  2018年,杭州一家叫“绿康阳光家园”的民营养老院推出了“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志愿服务项目,年轻人可租住养老院的部分房间,月租仅300元,但每人每月要为老人提供20小时的志愿服务。志愿服务的形式可以多样——教老人使用智能手机,陪老人们一起看电视电影,进行书画、音乐、舞蹈、插花等教学。年轻人住进养老院,实现了“多赢”局面:老人得到服务和陪伴,志愿者得到住宿优惠和锻炼,养老院则注入年轻活力。该养老院以伴代租、老少融合,创新“时间银行”的做法也值得各地学习借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