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有到优,养老无忧,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的南京实践
作者:   来源: 南京日报  2019-05-08


  做手工、学跳舞、唱歌……昨天,记者走进玄武区新街口街道大石桥社区悦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时,被这里的欢乐气氛深深感染。

  这个占地面积超过1100平方米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不仅有助餐室、娱乐室、助浴间、老年大学教室,还配备了智能健康体检设备、智能护理床、爬楼机等具有先进科技含量的老年产品。

  该中心只是我市养老服务业蓬勃发展的普通一例。

  南京是全国较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特大城市。截至目前,全市60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达146.8万人,占总人口的21%

  如何破解大城市养老难题,让老人们安享幸福晚年?我市一直在积极探索。从最早在国内实现政府购买社会组织养老服务,到在全国率先尝试养老机构公办民营,再到社会资本争相介入养老产业……南京的养老服务业一直走在全国前列。

  2014年以来,南京相继被批准为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城市”“中央财政支持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城市”“全国医养结合试点城市,并在医养结合、社会参与、养老评估、政策创制等方面率先取得突破。

 

  聚焦供需匹配,“精准”推动养老服务提质升级

 

  如今,欢乐时光老年公寓的老人们终于可以“任性”地下楼溜达了。

  该院院长解定兰介绍,该养老院系老式楼房,共三层,原本没有电梯,一些高龄老人被几十级台阶“困”在了楼上,一年到头很少下楼。

  该院303房的汤夕文老人今年99岁,患有高血压等疾病,加上年事已高,腿脚不便,常年坐轮椅。父亲入住养老院后,每次生病去医院都是用担架两人抬下楼的,下楼晒太阳更是奢望。现在,我每天都推他出来到一楼的小花园转转,父亲心情好多了,还盼着过百岁生日呢。汤夕文的儿子说。

  目前,我市入住养老机构的老人中,有很大一部分是生活不能自理的失能半失能老人,在没有电梯的养老院里,这些老人的照护、出行是个大难题。

  市民政局养老服务处处长周新华告诉记者,今年1月,《南京市提升养老院服务质量若干意见(试行)》出台,实施一揽子计划,精准推动养老院服务提质升级,其中就包括大力支持养老院加装电梯,对符合条件并安装电梯的养老院,给予80%的一次性经费补贴。

  为解决大城市普遍存在的养老服务“供需不够匹配、结构不够均衡”等问题,有效满足多层次、多样化的养老服务需求,我市从政策端发力,提高养老服务的针对性、有效性。近年来,我市集中出台60多个养老政策文件,构建了完备的养老服务发展政策体系。

  针对城市规划中“养老设施建设”多年空白的现实,我市专门制定《南京市养老服务设施布局规划》,与全市城市详规一体衔接,保证新建小区养老设施建设落实到位,同时,明确养老公共配套设施与住房建筑同步规划、同步建设、同步验收、同步交付,由区级人民政府委托区级民政部门管理。

  面对老年人的实际需求,我市还率先开展家庭养老床位试点,将养老院的专业服务延伸到高龄失能老人家庭,既让老人满足了“恋家”情结、享受了专业服务,又节约了机构空间和运营成本;尝试建立全市统一、权威的养老志愿服务“时间银行”,鼓励养老院为长期照料失能老人的家庭亲属提供“喘息服务”;建立“智能养老”服务平台,推动养老服务“上线”,促进智慧养老“进户”。

 

  聚合社会资源,动员多方力量共同应对养老难题

 

  “五一”小长假上班第一天,在建邺区莫愁湖街道蓓蕾社区,记者见到了80多岁的独居老人杨秀芬,她是区域统括医养服务系统1+N平台的受益者。

  杨秀芬告诉记者,自己长期独居,日常生活、去医院看病等面临诸多不便。去年端午节前夕,离家门口不远的悦华茶亭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开始运营,其提供的上门助医服务满足了她的养老需求。

  “区域统括医养服务系统1+N平台核心是以养老院和较大型的居家养老服务综合体为基础,以N个社区居家服务中心为支点,通过智能信息技术,将服务范围辐射到3公里半径区域内。

  我市最早在秦淮区试点这项服务,如今,此类服务在南京主城区已经较为普遍,大量老人受益。

  市民政局副局长陈芳告诉记者,养老问题是复杂的社会性问题,也是大城市发展中不容回避的问题,单一政府资源已无法有效应对。南京的做法是通过政府引导,鼓励并调动社会、市场等多方力量共同应对这一难题。

  推行公办民营就是一项重要的应对举措。目前,我市已探索“公办民营、公租民营、公建民营、公助民营”4种方式,采取转让经营权、保留所有权方式,引入社会力量运营,如市民政局直属福利院拿出近1000张床位,引入4家社会养老组织接管运营。

  类似的探索还有不少。

  南京率先提出“两无偿一优先”发展养老设施:社区40%以上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公建配套的养老服务设施无偿提供给非营利性社会养老机构运营,明确提出行政事业单位的闲置用房优先用于养老设施。截至目前,全市共有42万多平方米社区用房无偿用于养老服务,占社区用房总面积的40.1%,进驻社区开展养老服务的养老组织从2012年的96个已发展到目前的1211个。

  近几年,我市还多措并举引导家政企业、餐饮企业、物业公司、房地产公司等市场组织转型从事养老,明确公益创投资金用于养老服务的比例不低于50%,用于促进社会力量发展的养老资金不少于总资金的40%

 

  聚力专业支撑,让老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今年90多岁的赵老先生,过去15年一直以养老院为家。老爷子身体不太好,脾气也比较古怪,对养老院比较挑剔。在入住了南京11家不同风格的养老院后,我们最终选择了点将台社会福利院。赵老先生的家人对记者说。

  “院里的评估小组从社工、医疗、康复、膳食、护理5方面对老人进行了需求评估。经过评估,我们发现老人身体机能下降严重,日常生活需要协助。点将台社会福利院副院长孟延书介绍,后来,老人出现遗忘、幻听、幻视等症状,生活完全不能自理。经与家属沟通,评估小组对他再次进行评估,护理等级变更为介护,转入介护(失智)护理区照护。

  在新的护理区,护理人员根据评估结果重新为赵老先生制定了科学、周到的个案护理计划,包括专业社工介入开展心理疏导和非药物干预服务、膳食部门提供多种营养配餐等。

  赵老先生的经历仅仅是南京通过多元化供给、标准化评估、专业化护理,让老人晚年过得幸福而有尊严的一个缩影。

  市民政局局长蒋蕴翔表示,养老服务的专业化不足,始终是制约养老服务发展的瓶颈问题。这几年,南京从养老服务标准化突破,大力发展专业人才队伍,创新养老服务专业化路径,让老人享受更优质的养老服务。

  去年,南京在机构紧缩背景下,挂牌成立“南京市养老服务质量指导中心”,从市级层面发力,加强全市养老服务的综合监管、政策指导、质量监管,同时,推动养老机构等级评定标准化、老年人能力评估标准化、养老服务管理标准化,促进养老服务质量全面提升。

  “人老病来找”,老年人就医看病是最大的需求。我市先后出台推进医养结合6项政策举措,逐步形成养老机构办医疗、医疗机构办养老、两类机构签协议医养结合模式,并实现医养结合型养老院、养老院医疗护理医保支付全覆盖,同时将医养结合模式重点向社区居家养老和上门护理延伸。近两年,全市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机构从105家增加到198家,新增医养结合型床位5227张。

  养老服务质量提升,离不开专业人才。记者了解到,单就资金扶持而言,我市对从事养老护理岗位的大中专毕业生,一次性给予3—5万元入职补贴,对所有工作满1年的养老从业人员,每月给予100—800岗位补贴,并纳入积分落户条件,以留住专业养老人才。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