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一):商业养老保险有保障吗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2-28

  晚上好,欢迎收看经济半小时,继续关注“明天我们如何养老”,上世纪90年代开始,国家开始将商业保险列入养老金的重要补充,事故、大病等意外险和年金类产品共同构成了商业养老产品的搭配组合。用商业保险给自己的未来多一份保障,成为许多人的选择,可是商业养老保险,能保障养老需要吗?今天的节目我们针对这个问题展开调查。

  这是新中国第一批商业养老险的凭证。

  严宏:1991年,国务院不是出台企业职工养老保险,就是养老制度的改革嘛,第一次提到,它说是逐步建立社会基本养老保险,加上企业的补充养老保险,和个人储蓄性保险。

  严宏,时任某金融类国企中层员工。1993年,中国人民保险公司的早期商业养老保险获准推出时,他所在单位的人事部门统一为员工认购了数额不等的保险产品。

  严宏:当时由于老百姓,就根本就没有这个,这个市场刚恢复的时候,没有这个概念,怎么办呢,就是团体险买得特别多,就是以单位为单位的买得比较多,叫固定利率的养老保险,纯养老保险性质的。

  根据保险条款显示,投保人严宏,时年32岁,趸交保费21420元,60岁后,连续10年每月固定领取1525元。

  严宏:我们认为很高了,那会儿退休的人来说,才拿到几十元钱,二三十元钱应该说。

  严宏回忆,虽说当初虽是有点不明不白地上了这么一个保险,现在看来,似乎还是挺合适的。对于11年后退休时可以拿到1500元每月的返还额度,他也表示,应该可以完成养老补充的需求。

  严宏:因为现在咱们国家连续五年了,就是提高退休人员的工资,平均是每年提高7%,那根据这个,我到那会儿如果6000多元的话,再加上这个1500元钱,基本上和那会儿的退休生活水平,能够基本上达到中上等生活水平,退休人员的中上等

  商业养老保险能养老吗?我们针对这个话题在微博上发起了一个调查,结果显示,52%的被调查者认为不能,34%的人选择了不确定,14%的人认为自己从商业养老保险中获益了。刚才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严宏对自己选择的商业保险非常满意,但是同一时间购买商业养老保险的车阿姨,对商业养老保险却颇有微词,来看看她的故事。

  早在1996年,车阿姨就在太平洋保险公司购买了“步步高”增额寿险。从那时起,车阿姨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2820元的保费。按照保险合同,车阿姨61岁生日起,开始领取每月600元的返还金至身故。

  车阿姨:那会儿不就觉着,咱这医疗保险,单位不管了吗,以后是如何,什么政策咱也不懂,那我入了这个呢,有病,它能给我返钱我能看病;没病,等到到60以后,我能有六百元钱养老金。想得挺好的,没想到现在六百块钱忒少了。

  车阿姨的这份保险是1996年买的。当时,车阿姨每年的工资是1800元,跟当时的收入水平相比,每年缴2820元的保险费,不是一笔小数字。她为什么要买这份保险呢?

  车阿姨:一个月我就开150多元钱,你说这我也得花,孩子也得花。

  记者:150元钱是一个什么概念?

  车阿姨:就是那会儿,只够现在的低保的生活水平,相当于。

  车阿姨面临着内车阿姨当时是百花壁纸厂的一名电焊工。当时厂里效益不好,正通过“优化组合”裁减人数,车阿姨面临着内退,很为未来的养老担心。

  车阿姨:我想给单位交钱,让它替我交,它不管,然后我自己交,人家又不对个人。那么我就想,我以后怎么办,我这个工龄没指望了。

  社保续不上,到了退休年龄,上哪儿领生活费?当时的车阿姨十分焦虑。有一天,车阿姨在与街坊理发师傅的闲聊中,了解到了商业养老保险的信息。

  车阿姨:他媳妇是做保险的,可能人家对这个也,你提这个,人家正合适,正中下怀。

  记者:当时您买这保险没犹豫啊这么贵?

  车阿姨:不犹豫,它不因为(当时)自己那儿干着,它不有钱嘛,完了你单位那个没指望了。那你犹豫什么呀,你将来你老了,你指什么呀?没法犹豫呀。

  车阿姨最终下定决心买了这份养老保险,每年向保险公司缴纳2820元的保费,从1996年第一次交保费到现在,已经缴纳了47940元钱,按照规定,她还要再缴两年。61岁开始,她终于可以领带每个月600元的养老金了。

  说起每月的600元钱,车阿姨直抱怨。

  车阿姨:我就是当时按照当时退休工资的水平,人家就是五百元钱上下,我觉得我入一个六百,高也没高多少,反正我也够花了,也没想到到现在,通胀啊,钱越来越不值钱

  根据测算,2000 ̄2009年的十年间,消费者物价指数(CPI)年平均增幅为1.87%,而在上世纪90年代,这个数字高达7.77%。车阿姨说,90年代中期,一斤猪肉也就8,9元一斤,现在市场上便宜的也要13、14元一斤。二十年间物价的涨幅可见一斑。

  由于早年缴纳过社保,车阿姨现在每月有2335元的养老金,加上保险公司返的600元,一个月的收入不到3000元。车阿姨说,虽然目前自己的身体还算健康,钱也要精打细算地花。

  车阿姨:就这个小油菜,就那天,一问,6元,不知道今天,这小油菜怎么卖啊?

  老板:7元。

  车阿姨:呵,又多一元,又多一元。就这个,你看,多贵啊?我都不愿意吃了,我都嫌贵了。其实我对物价还不是那么特别地敏感。

  商业养老保险能养老吗?购买商业养老保险到底是不是划算?看来各有各的看法。那么对于养老保险的产品设计,保险公司又是什么样的考虑,在他们的设计当中,商业养老保险究竟能起到多大的保障功能呢?广告之后,请继续收看我们的节目。

  欢迎回来,前面的节目中我们看到,对于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消费者因为购买的险种不同,结果也不一样,那么,对于设计养老保险产品的保险公司来说,他们又是如何看待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呢?

  目前,我国的商业养老保险品种分为传统型和新型投资型两种。传统型养老险的产品利率一般固定在2%-2.4%,对于保险金的领取时间、领取金额均可事先商定;中国人寿的“国寿养老年金保险”、太平洋人寿的“长寿年年年金保险”均属此类型。新兴投资险包括投资连结保险、万能寿险和分红寿险,如泰康人寿的“泰康永福人生年金保险”、“中国人寿的”国寿稳健一生团体年金保险“等。从市场份额看,新型保险占比高达90%,传统保障型寿险仅占10%。而在新型养老保险中,既有1.5%-2%的保底利率,又有不确定分红收益的分红险是大热门。2008年的统计数据显示,分红险在寿险销售份额中占比57.06%,其次是万能险的21.79%。而在采访过程中记者发现,由于对未来经济走向、物价等一系列因素的不确定,大多数投保人对于买入的养老保险的收益状况比较模糊。

  车阿姨和严宏,分别于上世纪90年代购买了年金类商业养老保险,即将开始受益。按照现在的生活成本来看,这两份保险提供的保障到底如何估算呢?我们请精算师计算了这两款产品的收益情况。

  陈海峰:严宏这个从60岁的时候开始给,给付10年,实际上相当于每年它的投资回报是7%,那这个应该是相当高的,

  陈海峰介绍,彦宏购买的这款产品推向市场的时候,国内精算体系尚不成熟,许多保险公司在计算产品费率时使用的预订利率是和当时的银行储蓄利率直接挂钩。

  严宏:应该说当时的物价指数,通货膨胀水平也比较高了,那资金成本也高,就是企业、银行、金融机构的利率水平也比较高,当时年息,一年期的存款8.8%都有。

  在这样的高利率环境下,保险公司采用较高的投资回报假设,人保这款产品的保证回报率,自然也就顺势偏高。

  根据陈海峰的测算,严宏这款产品,投资回报率可达7%,而在目前国内商业保险市场上,年金类保险产品的保底收益不会高于2.5%的水平。当时的产品定价,给后来保险公司的运作带来了严重的利差损。

  陈海峰:事实上在90年代末的时候,就曾经出现过比较严重的一个利差损的一个问题。它这个7%是长期锁定的一个投资回报率,也就是说他30岁投保的话,到75岁满期或者80岁满期,这个50年里面他是锁定的7%的投资回报率。

  长期锁定的投资回报率,意味着保险公司需要找到一个在相同时期内更高回报率的投资产品以达到保险公司资产和负债的匹配。

  陈海峰:我们需要有一个投资的产品,去和我们的这么长的一个期限去做匹配,那这个本身就是一个比较困难的事情。50年、60年,你可以想像,我们实际上很难在市场上买到一个投资产品,无论是银行储蓄也好,债券也好,国债,企业债或者国债也好,很难有那么长的一个期限,去匹配。

  那么对于车阿姨认为买亏了的这份保险,收益情况到底怎么计算呢?记者也请陈海峰计算了车阿姨的回报率。而根据精算师的测算,和目前投资市场一般收益水平相比,车阿姨的这份保险买得不亏。

  陈海峰:这个保险产品每个月给付这个生存金,那么它是没有期限的,只要被保险人活着,它就一直可以拿。它活得时间越长,这个收益率就会越高,最高的我看到可以达到10%,当然这个假设她是可以活到90岁以上。

  陈海峰介绍说,被保险人觉得每个月600元的收益偏低,但是针对纯年金这样的一类产品,保险公司其实承担了一个长寿的风险。资料显示,1996年的银行储蓄率在7-10%之间浮动,保险产品10%的收益似乎并不高,但如果保险公司按照当时的银行储蓄利率作为预定利率,它就相当于又在利率上冒了一个大风险。

  陈海峰:因为你可以看到其实90年代末开始,我们的利率是个很大的,大幅度的下降,那个时候如果保险公司它可以承诺给客户有7%的这个回报,那么保险公司它本身的投资回报可能应该达到9%、10%,从2000年开始的现在,这个几乎是不可能的。

  商业养老保险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品种和规模都在逐步扩大,养老市场的巨大商机正吸引着不少资本前来掘金,保险代理人、保险经纪公司、银行理财等诸多渠道都有不同的养老保险产品,品种非常繁杂。面对雾里看花般的养老保险市场,消费者也是颇费脑筋。

  43岁的付立芳是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的一个普通个体户。去年,她的丈夫在公共汽车上摔了一跤,回家后心脏感觉不适,来不及抢救就过世了。剩下她一个人带着儿子在这小房子里住。

  付立芳:这些瓶子都是我儿子走路的时候小朋友喝的水啥的,扔了他捡回来的捡回来都留着告诉我,妈妈这都能卖钱的。

  丈夫生前曾给13岁的儿子买了一份年金类保险,每年一共缴费12000元钱,保险单上的缴费年限是终身,受益期限需要另行约定,可是付立芳的丈夫去世之前还没有来得及进行约定。

  付立芳:这是他同学,打电话。她搞保险的,让他入的啊。回来还可高兴了。跟我讲的,说这回合适了,儿子不用管了,上大学能有钱,就业还能有钱,结婚还有钱,以后就不用规咱管了,孩子就有钱了。

  可是,丈夫死后,这份终身年金类养老保险非但没给这个家庭带来保障,反而给付立芳带来新的负担。

  儿子的这份保险,从2008年起,儿子的保费已经缴纳了4年。而对于现在这个家,一年12000元的保费,负担又过于沉重。她找到保险公司的业务员,想退保。

  付立芳:她说没那能力交,那反正你自己看着办,你要退保也行,你就是说不交也行。我想你说我要是退了,我这些钱,那不都瞎了吗?

  按照保险公司的规定,如果想退保,他缴纳的48000元钱,扣除手续费,只能拿回43600元钱,损失4400元钱。

  付立芳曾经想过跟亲戚朋友们借点钱继续交保费,但是丈夫以前因为做大理石生意,需要贷款进货,曾在银行贷了5万元钱。并且,当时他们还欠着亲戚5万元,她实在张不开口去借钱了。已经买的保险,如果不继续缴纳保费,已支付的48000元保费就要折损;继续交,手头半点余钱也没有。当时买的这份寿险,现在变成了烫手山药。

  付立芳:就是人有脑力的人耍你这些傻子你知道吧,让你交你就交,你不交,咔,不给你钱,给你点钱你得了,你爱哪告哪告去,人家也不犯法,人家那条文上有的,你又不是不认字。

  车阿姨也为自己不久前”被买“的一份商业养老保险,感到哭笑不得。2010年10月的一天,车阿姨去某商业银行办理户头上5万元存款到期的续存手续。在银行里,工作人员向她推荐了一种储蓄方法,说能够保证3.5%的年利率。

  车阿姨:保证一条嘛,我这个钱数别变,利息又比银行的高,就行了。

  记者:怎么保证的给您?

  车阿姨:他就说嘛,说是3点多(利率),那会儿我就记着,银行才刚1点多。

  记者:他没给你说什么性质的?

  车阿姨:他没说是保险,我就说是我要存款。

  车阿姨回家戴上眼镜一瞧,”存款单“上印的是”国寿鸿盈两全险“,明明是存了一笔钱,怎么变成保险了呢?车阿姨打电话去问,银行业务员答复说,从性质上看,这确实是一份特殊的寿险。

  车阿姨:他当时就等于连蒙带骗的,用那个老话讲叫哄孩子上抗,就稀里糊涂,买了就得了,反正你要不知道,买了,你再找他算账去,你打官司也打不过他,你还不够劳神的呢。

  5万元存款,稀里糊涂地变成了定期六年的养老保险。保险推销人员承诺”3点多“的利率,但是仔细研究这份保单,记者发现,在这六年内,车阿姨若想中途取款,保险公司会按每一年末的所谓”现金价值“进行返还。如(字板):第一年度末的现金价值是每千元对应914元,50000元的本金,若此时车阿姨要取走本金,能返还的将只有914*50=45700元。不但一分钱利息没有,车阿姨还凭空损失4300元。而要本金不受损,需到第四年末千元对应现金价值达到1004元时才能实现。

  车阿姨:他要说保险我就知道了。保险如果退赔的话,你不到日子,他就按你百分比给你退,不是原金额退回了,你要是银行,我就是不要利息,我起码有一活期的利息吧,一天的利息也能算出一点,毛儿八七的也能算出来吧,是不是?这个呢,你甭说毛儿八七,亏他点钱才对呢。

  保险律师李斌,研究保险行业已有10个年头。他告诉我们,车阿姨碰见的情况,属于保险公司”银邮产品“,是一种带有强制储蓄性质的特殊养老保险。通过银行或邮政储蓄的渠道销售。

  李斌:这种产品的主要的一个特征,就是说保障非常低,那么保障又分两块,一个是意外方面的,另一个是疾病方面的,它对于疾病的保障,基本上没有,那么它仅仅有就是说意外保障,而且意外保障往往局限在交通事故这种保障。

  除了极低的保障功能,此类保险的成本比正常养老保险产品也要高出许多。

  李斌:比如说你要(在保险公司)购买同样的银行保险的这个保障,这种保险产品的话,可能它的费用几百块钱就可以下来,就可以购买到,但是它融合到这种产品了之后,可能你交费就得几万,或者十几万,那就是说这种产品大部分钱实际上保险公司是通过这种方式,把这个钱收到保险公司手里,然后它进行一个投资的运作。

  李斌介绍,此类养老寿险,目标群体主要就是老年人,老人在辨别产品方面较为模糊。

  李斌:他一大部分目标客户是针对中老年人这个群体,它必将将中老年人他所留存的用于养老或者说与养老相关的老年医疗的这些费用进行大量的一个分流。

  王绪谨:应该来说这种产品来说,它还属于养老保险中的一种,几年之后,如果他的预定利率什么都比较高的话,她拿得更多也未尝不可,但关键是解决眼前的养老问题,60岁的人了。

  中央财经大学保险系主任郝演苏告诉我们,车阿姨购买的银邮养老产品,确实是一种源自国外的寿险品种,但不同的是,在国外,商业养老保险的保障功能较强,这样的产品是在基本保障都到位后才被推广的辅助寿险品种。

  郝演苏:在最高峰,2010年的时候,全国的寿险公司的保费收入当中,接近70%,是来自于银行,和邮政渠道。这是很可怕的,非常可怕的。

  前面的节目中我们看到,一边是投保人喊亏,一边是保险公司高喊利损差。这对矛盾限制了目前商业养老保险的发展。实际上,在美国等国家,商业养老保险已经有了相对成熟的做法,美国2011年养老金储备中10%来自社会保障,其余90%来自于包括企业年金和商业养老保险在内的自愿性个人养老金,这一点在中国恰好相反,那么,到底怎样才能让商业养老保险发挥它的保障功能呢?

  郝演苏告诉记者,2000年前后,是中国寿险行业的分水岭。就在那时,投连险、万能险等纷繁复杂的险种涌入市场。而险种的多样化并未给消费者带来确定的养老保障。

  郝演苏:它会告诉你,这个投连,如果运作好了,市场好了,会获得很高的收益,同时也会有很多保障。

  记者:他把(收益)这块放大了。

  郝演苏:放大了,但是很多民众呢,在购买任何金融产品的时候,他的动机很简单,就是获得更大的利益,这种心态在市场上影响相当大,那么在这种情况下,我们的相当一部分保险公司或者保险机构也投其所好,因为这样好卖,很简单,这样很简单又好卖,作为一个公司的业务员、或其他渠道,他也是获取利益嘛,获取保费嘛,获取保费它可以进行资本运作嘛,整个的我们市场是不成熟的,不成熟的消费者和不成熟的经营主体。

  根据50家非上市寿险公司的年报统计,2011年,非上市寿险整体亏损41亿元,退保金额288亿元,退保率高达9.8%。专家介绍,由于资本市场发展尚不成熟,目前中国的年金类养老产品,不要说跑赢通胀,基本还挣扎在如何盈利的边缘。

  王绪谨:我们的保险投资的整个盈利状况是什么概念呢,我们2007年的投资收益率是12.17%,还算不错,2008年降到1.91%了,2009年不错,6.41%,2010年又降到了4.92%,去年是3.5%几,不到3.56%。如果考虑通胀,那是负利率了。

  一边是消费者不满,一边是寿险公司喊风险高,赢利难,这样的矛盾如何化解?专家建议,明确税收优惠政策,包括企业年金税收优惠政策和个人税收优惠政策的结合,对推动养老保险全面发展至关重要。

  王绪谨:就讲的税收递延型养老保险,我觉得这是很值得我们借鉴的或者采用的方式,美国也这样做了。

  王绪谨所说的递延税养老保险,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美国始于80年代初的401K企业年金计划。美国政府对401K账户提供税收优惠,规定年存款额不超过1.05万美元时可延期纳税;员工和公司存入账户的资金从税前收入中扣除,无需缴纳所得税;账户基金投资收益也无需交税,只有等雇员达到法定退休年龄,开始从账户中取款时才缴税。而我国的企业年金制度则起步较晚,截至2011年底,我国企业年金基金累积结存为3570亿人民币,美国的401K计划,早在2004年就已达2.1万亿美元;在税收优惠上,企业年金免税比例仅为4%,美国、加拿大、法国等发达国家则均在15%以上。

  在美国,商业养老保险也是个人养老金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截至2010年,美国70%的家庭拥有人寿保险,主要是定期人寿保险和终身人寿保险两种传统型险种。日前,随着人们理财渠道的多样化,美国的保险公司也尝试推出一些特殊的投资型险种,如针对长期护理的提前理赔,用于垫付养老过程中产生的护理费用,针对养老进行险种的优化和革新。

  数据显示,2009年,美国商业保险密度和深度分别是3710美元和8%,远高于595美元和7%的世界平均水平;不过专家介绍,即使在一个商业养老保险业如此发达的社会,商业保险也仅作为个人养老账户的一个组成部分,与企业年金(401K)、个人退休账户(IRAs)等共同支撑国民的老年生活。

  按照国际社会的惯例,社保强调的是社会公平,它的基本原则是:低水平,广覆盖,保障是保而不包。更多个性化的保障需求,实际上是由商业保险来做补充的。反观国内商业养老保险市场,历经三十年的发展,市场一头是雾里看花的消费者,另一头是委屈的服务提供商,怎么才能让商业养老险真正发挥养老保障功能?中国养老所面临的挑战,是如何管理养老金体系,从税收优惠政策、搭建风险交易平台,推动自愿性养老保险制度的形成,让企业年金和私人养老金走上快速发展之路,以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

  在明天的《经济半小时》节目中,我们将关注社区养老,这种看起来最符合中国人传统养老习惯的养老形式,到底能不能普及,社区建设究竟如何规划养老功能?欢迎收看。再见。

[经济半小时]:明天我们如何养老(十一):商业养老保险有保障吗?(20120830)
(来源:央视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