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顺贵:农四师垦区敬老院院长
作者:   来源:   2016-06-20
  军人—企业司机—个体老板—农四师敬老院院长—全国敬老楷模,这就是我一个复员军人的人生轨迹。我的追求理念:替天下儿女尽孝心,为世上老人解忧愁。

  美好理想几近夭折

  1986年10月,从戎三年的我惜别军营,对未来充满了憧憬,回到伊力特酿酒总厂车队当了一名司机,1996年停薪留职从事糖烟酒批发。由于人缘好、脑筋活,我的批发业迅速崛起,一年销售额达200余万元,引领了当地的糖烟酒批发业。我很快成了腰缠万贯的大老板,在肖尔布拉克地区可谓名声显赫。致富之后的我广施善缘,多做好事,经常给当地学校和幼儿园捐款捐物。一次偶然的机会,使我从此与老龄事业结下了不解之缘。

  1998年,我的母亲生病被送到乌鲁木齐市某医院住院,为了看望母亲,家中的兄弟姐妹们都住在我的姐姐家,因为人多,不但姐姐家的楼房住满了,连地下室也住满了人。为了照料母亲,大家都放弃了工作和生意,守候在医院里。听与母亲同病室的人感慨地说现在养老院太少了,有心的我记住了这句话。  

  母亲病愈后回到团场,我就着手调查,72团有2600多名退休职工,其中有300多名单亲或子女不在身边的空巢老人。我认为,建一个养老院,不但可以让这些老人安享晚年,而且还可以解决子女照顾老人与做好工作之间的矛盾,同时,养老院也可以靠自身的收入运转发展。得知我要办养老院,当时新源县的领导请我到县上去办,并提供场地和优惠政策。母亲听说后坚决反对,她说:“你是土生土长的团场人,要办养老院也得先在团场办。”

  母亲的话语更加坚定了我的信心,我很快给团党委打了报告,要求买下废弃的学校。团场很快批准了我的报告并给予了大力支持。我做通了爱人的工作,拿出家里全部的积蓄,花5.1万元买下了废弃的学校,投入54万元,大兴土木,购置设施,建起了当地首家可容纳60名老人入住的顺达养老院。

  在一片对未来的美好憧憬中,1998年12月顺达养老院开张了。可是没过多久问题就出来了,由于传统观念的束缚,老人们一般都不愿意去养老院,就是想去的也怕儿女面子上下不来,被别人耻笑。养老院入住老人最多时才达到17人。数十万元的设施就这样白白闲置在那儿,养老院入不敷出,继续经营还要不断地往里贴钱,想撤掉还有几位无家可归的孤寡老人不愿离开。养老院陷入了尴尬的处境,进退两难。从开业到2002年的三年间,养老院赔了11.4万元。养老院的惨淡经营,不但耗尽了我的全部精力,而且还拖垮了我曾经营得红红火火的批发商店。 

  柳暗花明又是一村

  就在我进退为难的时候,农四师民政局准备开办一个养老院,并且看中了积累一定管理经验的我。于是,我又抱着东山再起的决心来到了伊犁垦区敬老院,成为这个银发世界里的一员。

  伊犁垦区敬老院位于伊宁市西环路,成立于2002年9月28日,是农四师民政局争取上级支持,投资近200万元成立的国有民营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硬件建设由师民政局投入,经营由个人负责,自负盈亏。2002年,师民政局投入100万元,完成了500多平方米的一期工程,建成20间砖混平房及食堂、娱乐室、门卫室等配套设施,室内有卫生间、电视、沙发等,可容纳40位老人入住。到2005年年初,有43位老人入住,年龄最大的93岁,最小的49岁。失落的我看到了希望,心里暗下决心一定要成功

  在伊犁垦区敬老院,随便与哪一位老人聊聊,你都能感受到老人们对敬老院所有员工的那份深深的信赖和依恋。老人们说,这儿起床有人叫,吃饭有人做,被褥有人洗,洗澡有人搓背,娱乐有人陪伴,心里不畅还有人陪我们聊天;这儿的肉菜炖得烂,饭菜天天不重样;这儿的“闺女”侍候得好,这儿的领导就跟儿女一样……

  有一位老太太瘫痪在床达12年之久,儿女工作忙,没有时间照顾老人,于是把母亲送到垦区敬老院。我安排服务人员每天扶着老人在院子里练习走路,并不时给老人按摩腿部。在服务员的精心照顾下,不到半年,老人奇迹般地可以拄着拐杖走路了。老太太的女儿王女士专门从克拉玛依赶过来看望母亲,看到这一情景激动得热泪盈眶,一个劲儿地感谢敬老院的全体员工。

  在垦区敬老院,作为一院之长的我总是严格要求自己,有着23年党龄的我,时时处处以一个党员的标准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待每一位老人都如同父母,敬老院的老人们每天必须要看到我在才能安心。

  去年,敬老院里来了一位80多岁患老年痴呆症的老太太。刚住了没几天,有一天服务员刚给她洗完澡去放东西,敬老院的大门没锁,5分钟还不到,老太太没了踪影。这下可急坏了我,我马上安排所有人员出去寻找老太太。情急之下,我随手推了一辆女式自行车骑车沿路寻找。我个子高大,人又胖,骑着小小的自行车非常别扭,因为车子不合适加上人又着急,屁股磨烂了,摔在地上把腿也磕破了。于是,我又打的继续找,半夜时分终于在一个夜市上找到了饥饿难耐正向人乞讨的老太太,我连忙给老人点了一些可口的饭菜让她吃。这天晚上,我光打的就花了150元钱。这位老太太后来又跑出去两次,那个月,我打车花了近400元钱,可当看到老人安然无恙地在院里生活时,我无怨无悔。

  正是由于这种无微不至的关怀,伊犁垦区敬老院在伊犁地区老人们的心目中享有很高的威望。我坚定着一个信念,老人们对敬老院的认可就是对我和全体员工的最大奖励。

  风雨过后阳光灿烂

  因为伊犁垦区敬老院的锅炉是按照可容纳70位老人入住的标准设计的,可当时入住老人只有40位,而且每年要烧6个月的暖气,仅煤炭、电费及人工工资就是一笔很大的开支。后来,环城公路规划拆迁了食堂、餐厅等设施,影响了敬老院的正常工作,为了保证老人们的生活质量和安全,我不得不增加服务人员。从2002年经营伊犁垦区敬老院至2006年,我就贴进去10多万元。

  接手伊犁垦区敬老院后,我想把72团顺达养老院撤掉,把全部精力投入到这边来。可想到还有七、八位老人说什么也不愿意离开72团。心地善良的我为了满足留院老人的心愿,想了一个两全的办法,让妻子负责管理顺达养老院,并且每年花8800元雇一对夫妇照顾老人们,老人所交的费用也交给这对夫妇开支。仅72团顺达养老院每年就要赔进去两、三万元。妻子给我算了一笔账,从1998年开始办顺达养老院至今的11年中,我没向家里交过一分钱,反过来还从家中的积蓄中花了10多万元用于经营敬老院。

  为了给垦区的老人提供更好的养老环境,农四师党委和师领导十分重视伊犁垦区敬老院的发展。2004年秋天,师民政局又投入100余万元在敬老院建起一栋600平方米的小二楼,于2005年底建成投入使用。从此,敬老院有了宽敞的娱乐室和餐厅,每间房屋都安上了太阳能淋浴器,室内设有电视、电话、饮水机,老人们的居住条件更好了,目前入住老人87位,入住率达到100%。敬老院还绿化了庭院,建起了凉亭、葡萄长廊,修建了惟妙惟肖的十二生肖雕塑,栽种了风景树、花草,硬化了院内路面,安装了室外监控设备。

  为了给老人们提供周到的服务,我聘请了19名企业的下岗职工,且大都是单亲困难女工。在伊犁垦区敬老院,这些下岗女工重新找到了集体的温暖和自己的事业。伊犁宏远公司下岗女工罗秀蓉,离异后一个人带着儿子生活,自1997年下岗后开过卤肉店、卖过菜、养过鸡,生活一直漂泊不定,吃了不少苦,却没挣到钱。2003年底,她来到伊犁垦区敬老院当了一名普通的服务员,由于肯吃苦、人勤快、有爱心,不仅受到老人们的好评,也受到我的重用,一步步走上了副院长的职位。收入稳定后,2006年她补齐了中断多年的“三金”,解除了后顾之忧。

  由于我对垦区老龄事业的痴心和执着追求,我的付出得到了农四师党委和社会各界的认可。我经营的伊犁垦区敬老院先后被农四师民政系统评为先进单位,兵团社会福利示范单位。我本人也受到组织的厚爱,多次被评为农四师优秀共产党员,被授予农四师敬老爱老好儿女荣誉称号,2007年还获得“中华孝亲敬老楷模”荣誉称号。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