紧邻“网红”上生新所,上海这座公办养老设施“收费像食堂,但比酒店还漂亮”
作者:   来源: 上观新闻  2020-08-03


  在寸土寸金的上海市中心,空间局限是“大城养老”长期面临的难题。截至今年6月,长宁区新华街道80岁及以上户籍高龄老人占街道老年人口达20%,每五个老人中就有一位高龄老人。

  在紧邻“网红”地标上生新所的番禺路222弄,一栋4层楼高的精致楼房,外形酷似时尚精品酒店,内里却功能完备、富有生活气息。坐落在这里的新华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运营刚满半年,就成为周边老年居民每天都离不开的活动场所。长宁区也借助这栋由第三方物业收储并改建而来的为老服务设施,试点上海市中心“街道综合服务圈—社区托养服务圈—居民区活动圈—邻里互助圈—居家生活圈”这一“五圈合一”的嵌入式养老新格局。

  户籍人口平均期望寿命达85.32岁的长宁区,用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让“老宝贝们”实现了“不离家、不离群、不离圈”的晚年生活愿景。

 

  实实在在解决:“看病、养老”两桩要紧事

  踏上新华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二楼,居民许海秀阿姨正坐在一台电脑前,欢乐地随着屏幕上飞舞的小鸟摆动双手。她的左手带着一副连接着传感器的手套,手掌的一张一合间,屏幕上的卡通小鸟就飞跃过一个个障碍物抵达了终点。

  “耶,我又成功了!”许阿姨介绍,这是康乐驿站为老人预防认知障碍设计的一款游戏,锻炼反应能力。自动血压仪、健康管理一体机也都是老人们最喜欢使用的智慧康养设备。“这是生物电手掌仪,把手放在这个像魔爪一样的鼠标上,屏幕上就会显示血压、血糖等健康情况,我每周都会来测。”许阿姨说。

  去年12月投入使用的新华路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地理位置优越,紧邻上生新所、上海交大法华镇路校区,建筑面积达到2145平方米。中心设有长者照护之家、老年日间服务中心、卫生服务站、护理站、居家养老服务站、认知症照护专区等,提供助餐、助浴、长照、日托、医疗、文娱活动等20多项服务,并设有28张养老床位和15个日托席位。

  在市中心建造这样一处“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的养老综合体,并非一蹴而就。新华街道地处长宁区东南部,紧邻延安路高架,虽然地处城市中心,但街道60岁及以上户籍老人已有2.18万人,占户籍总人口33.5%,是上海市中心典型的老龄化社区。新华路街道办事处主任沈建忠介绍,近年来街道陆续建成了综合为老服务中心1个、老年人日间服务中心2个、长者照护之家1个,还有7个老年助餐场所、17个老年活动室、58个睦邻点以及一家“物业+养老”服务站,逐步实现了一中心、多网点、全覆盖的“15分钟养老服务圈”。

  今年73岁的贺国萍在新华街道居住近30年,她告诉记者,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原址曾是交大昂立进修学校的物业,政府将两幢并不相连的教学楼用一条新建连廊打通,经过近一年的“精装修”和设备功能调试,才正式邀请老年居民们前来参观和使用。

  “这里有喘息式养老设施,子女出差不方便照顾老人,或是老人做完手术不方便上下楼,都可以在这里居住十天半个月,楼下还有卫生服务站,看病、配药都非常方便。”贺国萍介绍,对于普通老年人来说,二楼的康养设施更为“实惠”,不仅有血压仪、律动仪、中医体质监测平台、魔力手套游戏等智慧养老设备,还有来自上海申养等社会组织的志愿者定期开展健康咨询及义诊。

  “老年人最关心的两件事就是看病和养老,这里都能实实在在地解决。”贺阿姨说。

 

  社区能人,“自给自足”文化服务

  在新华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富有巧思的设计无处不在——露天花园的地面用透水地板勾勒出了新华街道的地形图,一楼走廊墙面还悬挂着新华花园、邬达克故居的照片,彰显街道丰富的历史人文底蕴。

  与常见的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不同,新华街道这处“集合体”里除了健康、养老、卫生服务,还有数不清的老年文化活动。不仅有共享会客厅、音乐室、老上海风情摄影室等特色课堂,居民还自发组团成立了萨克斯、歌咏、书画、瑜伽、茶道等12个兴趣组。一批源自街道辖区的民间“老年文化名人”,让为老服务中心时常“变身”成了书画展、收藏展的举办地。

  今年72岁的刘建华退休前是上海交大物理系一名教师。退休后,他在社区老年大学学习了两年山水画,在自己居住的香花桥社区成立了书画兴趣小组,与有同样爱好的老邻居们切磋交流。综合为老服务中心成立后,新华街道将过去十余年来社区涌现的“老年能人”们集结到了一起,用“自给自足”的模式为老年居民增添文化活动。刘建华也每周来中心“开班授课”。让他没想到的是,街道做足了前期准备,专门根据老刘的教案编写了一套《传统山水画基础技法》讲义,从山石画法、群山画法一直到人物、写生、落款印章技法一应俱全。

  与老刘不同,为中心的“美新摄影室”提供服装的吕方是新华路街道一位社区收藏达人。他在凯旋路上开设的“吕方裁缝店——红帮改衣馆”在沪上小有名气,但很多人并不知道,吕方已经连续多年为新华路街道的老人制作长衫、捐赠爱心布鞋。

  记者采访时,两位上海爷叔正在吕方的指导下“凹造型”,戴上墨镜、礼帽,握好手杖,有腔有调的准备拍摄。在崭新的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吕方带来了满满一整个衣架的各色长衫、旗袍,居民们穿上后,可坐在摄影室的复古沙发上拍照,背景则是一幅手绘的新华路老洋房,墙上不少已经拍摄好的成品,显示着新华“阿姨爷叔”们别样的风采。

  在南二楼“美新理发室”,曾有开理发店经验的新华街道居家养老服务员杨学芬,每周都会定期来为社区老人理发。今年76岁的香花小区居民刘聚宝会定期在中心举办自己的素描画展,还经常与刘建华切磋不同的绘画技艺。新华街道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主任范悦说,挖掘社区“老年能人”,一方面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累积了丰富的活动内容,另一方面也鼓励老年居民发展爱好、各展所长,“让大家觉得老了也能活出价值,活出美好。”

 

  探索社会组织,分包式助老服务

  为老服务中心的四楼连廊是一处露天的屋顶花园,2位居民正在培训师夏玎的指导下培育夏苗,一旁的篮子里装着刚刚采摘的新鲜秋葵、小番茄和迷迭香。夏玎来自社会组织依米阳光公益事业发展中心,毕业于上海交大农业与生物学院的她,如今是一位扎根社区的园艺师,教社区老人和阳光之家的残障人士养花种菜。通过每周一次的园艺课,居民从蔬菜的播种开始学习,一直到育苗、养护、采摘,获得心灵疗愈的同时,采摘的新鲜蔬菜则能提供给留下长者照护之家和社区食堂,让老人们尝鲜。

  范悦介绍,中心依托上海市养老服务平台和长宁区智慧养老大数据平台,与新华街道的社区事务受理服务中心、社区综治中心、社区党群服务中心、文化活动中心等实行资源共享、服务互通,由此“一口气”引入了10余家社会组织作为合作伙伴,用政府购买服务的模式提供老年公益课程。

  相较“社区能人”们更偏爱好性质的活动,社会组织带来的服务更聚焦专业领域。在南四楼认知症专区,上海新途社区健康促进社、上海归去桃花源心理辅导中心就带来了专业的训练项目,可对轻中度认知障碍患者提供专业康复和照护,这也是新华路街道作为上海首批老年认知障碍友好社区试点引入的一项特色服务。在专业志愿者的带领下,社区老人跟随音乐节奏一起做手指操,日间照护区还有数十种“非医疗认知症干预手段”为老人们实现认知障碍的早发现、早预防。

  记者注意到,中心的走廊墙面都被充分利用:“看颜色说字”项目将“红”字用蓝色显示、“绿”字用黄色显示,老人们路过能随时自助玩游戏锻炼反应力;“看图说不同”引导居民在两幅手绘美食中迅速找到不同食材……归去桃花源心理辅导中心主任张骁瑾介绍,包括音乐疗法、学习疗法、游戏疗法、园艺疗法、运动疗法等,都因地制宜利用中心的墙面和地面空间完成,“螺蛳壳里做道场”将康复训练运用到每一寸空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