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访谈
专访中国老年护理联盟秘书长:阿尔茨海默症患者能感受到爱与被爱
作者:   来源: 新京报  2020-09-22


  “阿尔茨海默症老人认知能力会减退到像幼儿园的孩子一样,但仍能感受到爱与被爱。”中国老年护理联盟秘书长、北京医院护理部副主任孙超说。

  国际阿尔茨海默症协会报告显示,每3秒钟,全球就有一位阿尔茨海默症患者产生。据《中国阿尔茨海默症患者家庭生存状况调研报告》,目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阿尔茨海默症最多的国家,患者超1000万人,预估到2050年我国阿尔茨海默症患病人数将超过3000万。

  “一人失能,全家失衡”是人们常对认知障碍照料困境的形容,随着阿尔茨海默症确诊数量的增加,失能老人照料成为更多家庭正在或可能面临的难题。世界阿尔茨海默症日前,孙超在“长寿时代认知照护论坛”上发表主题演讲,谈及认知障碍照料的误区和发展趋势,并接受记者专访。

  

  谈认知:早期认知障碍治疗效果佳但不易被发现

  新京报:现在日常工作中,还能明显感受到公众对于阿尔茨海默症的一些认识上的误区吗?

  孙超:是的,这些误区首先表现在称呼上的偏见。阿尔茨海默症还有一个广为人知的俗称——老年痴呆,虽然医学界一直在努力扭转,用更为学术的称呼,但至今还是收效甚微。

  确实老年人更易患认知障碍,但这并不是正常的衰老进程。通常很多人认为得了认知障碍就会不认识人、生活不能自理、智力完全退化。其实,这中间还存在“轻度认知障碍”的中间状态,早期发现并给予干预,是可以有效延缓认知障碍进展的。但由于老人病症表现不明显或有意隐瞒,往往容易被家人忽略。

  此外,社会上谈阿尔茨海默症还是有种恐慌状态,尤其针对一个不会被治愈的疾病,在了解到一些极端案例后,更会加剧这种情绪。其实,现在不管是医疗机构,还是一些社区、长照机构等,都有给予认知障碍老人和照护者提供的专业性的服务和技能培训,大家可以通过各种渠道获取。

  新京报:认知障碍的老人与普通老人在照料上,是否差别很大?

  孙超:认知障碍患者认知水平可能已经倒退成了幼儿园的孩子,但社会和道德推理能力仍然是成人水平,他们仍然能感受到孤独、不安,能感觉到爱与被爱。所以,在通过治疗延缓病症发展的同时,也要帮助患者保持生活质量。

  老年认知障碍患者的长期照护可以简单地划分为生活护理、对症护理、安全护理、智能康复训练和心理支持。

  对症护理,比如针对老人记忆力下降、丢三落四的情况,可以在醒目的位置设置书写板、便条,或者把物品分类摆放等。安全护理,可以使用一些辅助设备,比如使用防走失的手环、家居适老化改造至安全最低隐患、提供软硬适度的饮食和方便的餐具,以及照护者来介入药物管理或使用智能药盒,防止用药过量等。康复训练,鼓励老人回忆过去、通过游戏锻炼计算能力等适当的记忆训练、智力训练和社会适应性训练,是可以延缓认知障碍的进展恶化。

  这里强调的是对罹患认知障碍的老人和他们的照护者,都要提供心理支持。包括鼓励老人接纳这个疾病,并接纳由此带来的认知和生活上的改变,甚至未来最坏的情况进展,这是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谈心理支持:要认识到,认知障碍患者的照护是个长期工程

  新京报:一次次走丢是否会加剧老人的恐慌或不安情绪?

  孙超:老年人走丢后,面对陌生的环境,会产生恐惧。有些认知障碍较轻或病情反复的老人,知道自己走丢,也会在意识清醒的时候陷入自责和对未来的恐惧中,这些情绪肯定会加剧他们的心理问题。

  新京报:很多人常说“一人失能、全家失衡”,照料者如何避免这种情况发生?

  孙超:在中国90%认知症老人都是由亲属在家中照护,而亲属中70%为老人配偶。“一人失能、全家失衡”尤为明显,此类家庭亟需专业护理的培训、帮助和支持。

  首先最重要的是学习专业的知识、接受专业的指导、掌握专业的技能。对认知障碍的了解越多,就会对老年人出现的各种症状和异常的行为,有更加正确的认识。同时,也能掌握更多恰当的照护技能和方法。这样能减少自己陷入困境的概率。

  其次,照护者清晰地认识到,认知障碍患者的照护是个长期的工程,所以疲惫的时候,要去寻求支持,不管是来自家庭成员间的轮换,还是来自外部专业照护机构或者人员的替代、指导,这都是必要的。

  最后,照护者要做好个人的健康管理,包括疾病的管理以及精神健康。

 

  谈趋势:老年健康已不仅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

  新京报:你是怎么逐渐参与到老年人照料这一领域中来的?

  孙超:我是急诊科护士出身,在保健医疗部担任护士长期间被医院选送到日本蓝野大学学习。日本上世纪70年代就进入老龄化社会,已经形成了以介护保险为支撑的养老模式和老年护理发展体系,并在老年健康政策制定、资源配置、地域保健、介护人才培养等方面形成一套行之有效的做法。

  对于认知症老人,日本的理念是打造让长者自立支援的社区照顾模式,所以日本的照护机构规模都不大,与社区的融合也很好,甚至有些与幼儿园在一起。在服务的内容上,他们更强调发挥老人的功能,只要老人还可以动,那就仍然可以参与社区或者机构的活动,所以即便是失智,他们一样活得很丰富。

  通过学术交流也发现,目前国内也有很多照护机构的理念和实践做的不错,我们希望能把这些好的理念和方法,传递给更多需要的群体。

  新京报:随着患者群体逐渐庞大,未来认知障碍的照料是否会出现统一标准?

  孙超:目前,针对认知障碍的照料没有专门的国家标准、行业标准,有一些团体标准。但是,随着患病群体的扩大、社区养老需求的涌现,系统的照料指导,乃至行业规范和标准一定是刚需。

  未来,对于比如认知障碍患者的卫生清洁护理、进食问题评估与管理、认知功能训练、院外环境改进管理等,这些具体的点,都需要操作层面上的指引和规范。

  新京报:如何看待未来认知障碍老人的照护发展?

  孙超:老年健康促进行动是健康中国战略实施的重点之一,认知症障碍的群体也是被关注的重中之重。目前,各行各业都在共同为构建完善的老年健康服务体系而努力。

  另外,随着主动健康理念的普及,预防是最经济最有效的健康策略。坚持预防为主,积极有效应对当前突出的健康问题,已经不仅仅是医疗卫生行业的工作重点。从国家层面上,也更加强调,关口前移,要普及健康生活、优化健康服务、建设健康环境等部署。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