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大学手机班里挤满银发低头族,冀融入子女“朋友圈”
作者:   来源: 北京晚报  2019-10-22


  看病云挂号、车票网上抢……移动互联网的发展让生活越来越便利,但很多年迈的老人因为不会使用智能手机,被技术鸿沟隔绝在便利生活之外。他们和这个时代、子女之间,犹如隔着一堵看不见、摸不着,但又真实存在的墙。为了打破这堵“墙”,一些老年人主动参加了培训班。记者日前探访顺义老年大学石园西区分校手机班,发现银发族迫切地希望自己能够玩转智能手机,成为“低头族”中的一员,从而在现实中“抬起头来”,游刃有余地面对子女和这个时代。

 

  遇挫:不会用智能机,去医院挂不上号

  周二早上八点半,顺义老年大学石园西区分校的教室里座无虚席。距离上课还有半小时,70岁的郭松龄已正襟危坐在教室第一排。他从包里掏出笔记本、签字笔、水杯,一切准备就绪后,和同桌柴凤阁聊了起来。

  “前两天,我在潮白河边遛弯儿,看见一个小伙子在用手机拍照。我站旁边看了一会儿,建议他用全景模式。小伙子却一脸茫然,问我什么叫全景模式,我就掏出手机一招一式地教他……”言语中,郭松龄透出了几分欢喜与自豪,“其实我也是刚学会。”

  “可不嘛!自从上了手机班,我和老伴儿出去玩,查火车票、订门票、找酒店……全都能自己搞定。再拍点儿小视频发朋友圈和家属群,点赞的可多了。”说起用智能手机的成就感,柴凤阁脸上洋溢着满满的喜悦,“有时候,我儿子还纳闷儿,‘妈,您怎么会这些?’我就得意地说,‘都是手机班学的啊!’”

  短短一年前,柴凤阁并没有这份“得意”,更多的是一份“失意”。“我妈今年八十了,有一段日子睡眠不好,我就带她去宣武医院挂号。可去之后傻眼了,没有人工挂号,只能用手机操作……”柴凤阁像个上学没带课本的小学生,着急地念叨着:“这可咋办?这可咋办?我也没智能手机啊……”

  回家后,柴凤阁向儿子说了自己遇挫的经历。儿子听后,立即买了一款智能手机,送给母亲柴凤阁。“我收到手机后,还真高兴了好几天。可之后更傻眼了——虽然拿着智能手机,但我什么都不会弄啊!”

  “为什么不在家让子女教呢?”记者好奇地问。“子女当然也教,但他们没耐心,每次都是把手机直接拿过去,很快划拉几下,我还没看明白呢,他们就说‘好了,拿去用吧’。”柴凤阁一摊手,无奈地说。班上的其他老人对此也深有体会。63岁的吴秀伶长吁短叹,“没错,子女们是很忙,我们都理解。可他们把手机调好了,下次遇到同样的问题,我们还是不会。年纪大了,也不好意思总问。但也不能自欺欺人,不会用智能手机,现实生活中简直寸步难行,心里干着急!”

 

  求学:坐两小时公交车赶来,风雨无阻

  早在2016年,一位老人就问顺义老年大学石园西区分校校长姚庆波:“咱们老年大学除了诗词、舞蹈班,能不能增加一个手机班,请老师教教我们怎么用智能手机?”

  老人急迫的面孔,让姚庆波内心颇受触动。“人都有老的一天,跟不上时代步伐的一天。我本身也是一名退休老干部,最能体会背后的无助。”他握着老人的双手,答应了这个请求。姚庆波把社区老年驿站的活动室腾出来当教室,购置桌椅、找老师、安排课程……

  手机班一开课,就变成老年大学里最热门的课程,仅仅二十个座位的教室“一座难求”。经常有几位“学霸”为争座位吵得不可开交。“去年,石园街道改造辖区旧车棚,居委会借机召开居民代表大会,征求车棚改造意见,大家都希望把它变成手机班教室,设置更多座位、招收更多学员。”姚庆波说。

  去年八月,家住大孙各庄镇赵家峪村的赵宝珍得知手机班扩招的消息后,心里分外高兴。“我叮嘱女儿一定在网上盯准报名时间,抢先给我报。幸亏当时准备的早,后来很多人还真是没抢上,我们村就有好几个。”

  面对来之不易的学习机会,68岁的赵宝珍非常珍惜。尽管她从家到学校每次要花两小时,换乘三次公交。“但我一年多以来,没有落过一节课,没有迟到过一次,可以说风雨无阻。”赵宝珍告诉记者,“原本,我是每周二去北京中医院看病,但上手机课更重要,我就跟主治大夫商量了一下,改成周四去医院了。”

  记者追问,“手机班有这么重要吗?”赵宝珍果断地说,“当然!我一开始什么都不会,现在能用手机上网购物、预约挂号……会的花样可多了,邻居街坊们都羡慕我。单老师讲得非常仔细,我把每个步骤都记在笔记上,有空时拿出来复习复习。”

 

  授课:怕迟到,老师上课前一晚睡在单位

  赵宝珍口中的“单老师”,是一位出生于1994年的志愿者,叫单新明。他站在教室前的讲台上,手握麦克风,用ppt一字一句地展示每个步骤。“第一步,先打开手机设置;第二步,点击‘通用’;第三步,点击‘键盘’……”

  单新明慢慢说着,讲台下的老人戴着老花镜,一边按部就班地操练,一边认真地记笔记。

  课间休息时,几位老人向记者连连称赞单老师。“我们老年人都有个通病:学得慢、忘得快,老师一定得有耐心才行。单老师不仅讲得有条有理,而且非常有耐心,怎么问都不烦。”学生赵守禄说。

  被学生夸奖,单新明腼腆地笑了。单新明是个“技术宅”,大学毕业后加入了一个技术帮扶的公益组织。“基本上就是利用业余时间,教社区老人电脑知识、如何防止网络诈骗之类的。”单新明告诉记者,“刚开始讲的时候,我发现他们很多连最基础的知识都不懂,几乎是鸡同鸭讲。后来,又了解到他们甚至不会用智能手机,更不用说电脑了。”

  有一次,单新明和父母在家里玩微信红包游戏,几个人坐在沙发上,前仰后合、乐不可支。而他七十多岁的爷爷因为不会用微信抢红包,坐在沙发一角,一脸茫然地望着一家三口。

  不经意间,单新明看到了爷爷的落寞。“那一刻,我深深体会到,智能手机的屏幕,把老年人与子女、这个时代,简单粗暴地隔离开了。”为了让爷爷也从容面对时代、融入家庭,单新明开始一点点教爷爷使用智能手机。

  2018年,因为一次偶然的机会,单新明成了手机班的授课老师。“虽然每周只上两小时课,但我需要提前好几天就准备ppt,安排好上课节奏,不能太快也不能太慢,时刻考虑老人的具体需求和理解能力差异。”单新明为了准备上课材料,在工作之余,经常熬夜加班。“有一次,熬得太晚,早上出门晚了一会儿,结果就迟到了十分钟。进教室的时候,看到学生都到齐了,我感到非常内疚。”

  单新明家住顺义木林镇,开车到学校通常需要一个半小时。自从有了那次迟到经历后,他每次上课前的头一晚都睡在单位里。“从单位坐公交到学校只要半小时,这样能提前到教室,回答老人们的问题。”单新明说。

  单新明的用心与负责,学生们都看在眼里。今年中秋节,赵秀珍和几位同学都给他带了一大兜零食和月饼:“课上,您是我们的单老师;课下,我们都把你当自己家的小孙子看。”

  接过沉甸甸的礼物,单新明非常感动。他坚定地说,“尽管我们无法让科技的脚步慢一点儿,小小的手机班也装不下全天下的年迈长辈,但我们可以帮他们追得更快些……”本报记者张小英文并摄

 

  专家提醒:老人每次玩手机最好不超十分钟

  与年轻人相比,老年人身体各器官功能正在衰退,长时间看手机更容易引起或加重原有疾病。北京大学人民医院眼科副教授王凯提醒:老年人每天玩手机一定要控制时间,最好每次不要超过10分钟,累计不超过两个小时。他建议,老人使用手机时,不宜距离眼睛太近,也应注意光线,保持室内光线明亮。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