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孝心才会有饱含亲情的孝行
作者:   来源: 陕西民政  2018-12-20

  北京香山附近的一家养老院,78岁的刘芬成为一名“被甩”老人。去年底,在儿子交过半年费用之后她住进了养老院,其间儿子只前来探望过一次便再无音讯。半年费用早已耗尽,刘芬被孤零零地甩在了养老院。南京一家养老中心同样遭遇多起“甩老”事件。老人的家属无一例外都是欠费、玩失踪,养老中心只好贴钱照顾。 
  已经成为法律的“常回家看看”,缘何难以规范子女的孝行、匡扶久违的“孝道”?频频发生的“甩老”现象又折射出怎样的亲情迷失与法律尴尬?“百善孝为先”。孝亲敬老既是为人子女者诠释爱心、感恩父母的天理良知,更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历久不衰的传统美德。恶意“甩老”,背弃商业契约精神,损害养老机构利益,置老人于孤独恐惧和面临风险的不安全境地。其悖德违法的不义之举令人唏嘘,让人不齿,对社会观瞻造成的负面影响更是不容小觑。 
  其实,在“常回家看看”入法之初,围绕其“知易行难”的舆论争议便不绝于耳。这不仅缘于子女看望父母的行为本身难有“量”与“质”的具体标准界定,更在于以法律手段干涉道德事宜的效果难期。必须明白,法律不过是维系公序良俗的社会底线,它可以对人们的某些行为规范实施调节与强制,但却永远不能取代道德约束的功能。过度依赖法律手段解决道德问题,只会让道德力量日渐式微甚至消亡。“孝道”当属道德范畴,重在精神层面的“孝心”而非物质层面的“孝行”。只有充满孝心的孝行才是真正的孝道,也才会有亲情洋溢和皆大欢喜的“回家看看”。 
  在现实生活中,总有人将不尽孝道归咎于外在因素,比如强调工作忙、压力大、没时间等。这其实不过是掩饰过错、推卸责任的挡箭牌与遮羞布。孝道的要义在孝心。只要拥有发自肺腑的对父母的情与爱,一个电话、一则短信、一声问候、一次陪聊都可以成为彰显孝道亲情的有效载体。否则,即便是人“回”了家,充其量也是心猿意马的走过场。君不见“我在你身边,你却在看手机”的咫尺天涯。而被法律强制落实的“回家”,又有多少掏心掏肺的孝道亲情,这样的探望只会给老人添堵加气。 
  “甩老族”是“丑陋族”,其甩掉的不单是年迈体弱、亟须呵护的父母亲情,更有为人处世所必备的责任、诚信、道义与廉耻等最宝贵的东西。倡行孝道、遏制“甩老”,必须首先强化道德的“塑心”作用。要通过形式多样的道德教育与文化引领,让孝道回归社会、传承子孙,成为国人内化于心、外化于行的共识与共为,尤其是要以表彰孝行、鞭挞逆子的击恶扬善,唤起人们尊老光荣、弃老可耻的荣辱观念和敬老氛围;其次,要锻造惩戒“甩老”的法治利器。“常回家看看”法规践行不力,缘于其惩戒措施缺失的违法成本过低。让其得不偿失的成本提升或可对孝心回归产生倒逼效应,近年来一些地方推出把子女尽孝情况与个人信用记录或父母遗产继承挂钩的做法,不失为有益探索;一些国家立法实行的老人财产托管制度当可资借鉴:老人入住养老院前,养老机构可通过变更其监护权,对老人财产实行托管,用以支付养老费用。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