并不遥远的异托邦 ——健康养老设计新概念
作者: 杨孟春 许谦  来源: 上海中森建筑与工程设计  2016-05-27
内容提要:通过阐述异托邦理论的定义,进而探讨当今健康养老社区设计理念,并通过实际项目的设计,尝试两种新的健康养老社区设计的解决方案。
 
关键词:异托邦,中国式养老观念,蜂巢型健康养老社区,桃花源型健康养老社区,城市健康养老综合体,全龄健康颐养社区健康……
 
 
  There are also, probably in every culture, in every civilization, real places – places that do exist and that are formed in the very founding of society – which are something like counter-sites, a kind of effectively enacted utopia in which the real sites, all the other real sites that can be found within the culture, are simultaneously represented, contested, and inverted. ... Because these places are absolutely different from all sites that they reflect and speak about, I shall refer to them as HETEROTOPIAS.
——Michael Foucault, 1964
 
  米歇尔·福柯在1964年提出了异托邦的概念:在所有文化中,在所有文明中,都存在着这样一些真实的场所、有效的场所,它们被书写入社会体制自身内,它们是一种反位所的场所,它们是被实际实现了的乌托邦,在这些场所中,真实的位所,所有能在文化内被发现的其他真实的位所被同时表征出来,被抗议并且被颠倒;这些场所是外在于所有的场所的,尽管它们实际上是局部化的。因为这些场所全然不同于它们所反映,它们所言及的所有位所,所以,与乌托邦相对立,我称它们为异托邦
 
  殖民地
  殖民地是一种“异托邦”。英国的清教徒在北美建立了自己的社会和国家,这就是美国,而这块土地原来的居民印第安人从此退居边缘。就此意义而言,与英国本土比较,美国是一个“异托邦”,是被创造出来的另一个空间,但同时又是一个绝对真实且又完美的空间。
 
  度假村
  在具有异国情调的原始村落,生活在当代都市的游客与当地原住民混杂一起,时间的暂时性与永久性混杂在一起,过节一样的日子与日常生活混杂在一起,就像是把时间重叠起来,这是一种时间上的“异托邦”。
 
  唐人街
  生活在海外的华人,聚集在一起生活,建立起符合自己传统的社区和圈子,当地族群逐渐从此处搬离。华人在此创立起一个真实的,且自认美好的理想空间。相对于中国,这里就是华人的异托邦。
 
  在真实场所中,被有效实现了的乌托邦,福柯称之为异托邦。我们在这里·我们正在倡导的健康养老社区,其实,也是希望构建一个真正的“家”,年长者们的异托邦。我们希望老人从现实中的家搬至此处,在这里形成新的理想家园。
 
  中国式养老观念
  在中国进行和健康养老相关的项目设计,永远无法回避的一个命题,就是中国关于“家”的传统价值。中国是一个礼仪之邦,尊老爱幼是中国人的传统美德。几世同堂的大家庭制度,在中国延续几千年,大家庭所造就的养老观念,成为维系中国养老制度的最强有力的精神纽带。在中国老年人口大省山东,当地老龄办、统计局等部门组织开展的“山东省2008~2020年人口老龄化状况与对策”战略研究显示,89.15%的受调查老年人认为居家养老是自己最中意的养老方式。老年人害怕孤独,子女和亲友们在空间上的距离感,是他们排斥敬老院,不愿搬离自己熟悉的环境而进入陌生社区的重要原因。
 
  居家式养老的缺点
  但是纯粹的居家式养老,在中国目前的社会条件下,也有诸多难以克服的缺点。居家养老并非二十四小时式看护,在安全性上有一定的缺乏;居家养老虽然有护工帮助,但这种看护并不能做到连续性和不间断性,仍然无法完全离开子女的帮忙,从而带来家庭的负担;大量的自住老旧住宅缺少必要的适老化硬件和设施,设施严重欠缺。
 
  那么如何创造一个既能符合中国传统养老观念,又能提供“家”的感受,而且年长者乐于前往,安心生活的新型养老社区?
 
  当前国内新建的健康养老社区主要类型有: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或养老公寓、大型居住区中嵌入的养老组团、普通新建社区中配建各类养老产品、既有的社区周边插建老年设施或日间照料中心等。其中社会投资重点关注的项目模式,更多集中在专门建设的养老社区或养老公寓上。一部分用地规模较小的养老社区位于城市的中心区域,交通便利,我们称之为蜂巢型健康养老社区。此类社区受制于用地条件,往往规模较小,难以形成配套齐全的社区。另一部分养老社区选址都远离城市,规模较大,环境上能远离喧嚣,我们称之为成为桃花源型健康养老社区。此类社区一般交通便利性欠佳,空间上也有较强的距离感。
 
  蜂巢型健康养老社区选址一般位于城区,拥有便捷灵活的交通方式,且临近入住者原有的生活圈;配套服务设施能依托城区现有的成熟机构,从而减少专项投入;入住者往往能够方便地继续融入已有的街区社交圈,延续熟知的社区生活。例如上海复星星堡中环养老社区,是总面积1.8万平方米的CCRC社区,拥有189个独立居住房间,坐落于上海市宝山区中环线附近,地铁1号线、7号线、11号线等均能到达。一期为商务办公楼改建,所有居住单位及配套服务设施集中设置于主体建筑内,按楼层进行垂直划分。
 
  桃花源型健康养老社区选址普遍位于郊区,拥有环境优质的生活和居住空间,以及大型的社区居住规模;拥有自我完善的配套功能,包括生活、医养、服务等相关设施;社区一般会创建具有自身特点的社交模式和生活模式,丰富入住者的精神和文化生活。例如万科良渚随园嘉树,项目规模8万平方米,位于杭州市郊区余杭区,距离杭州市区约20公里,依靠良渚文化村的大社区配套完善自身配套体系;绿城乌镇雅园,项目规模50万平方米,位于嘉兴市乌镇,距离嘉兴市区20公里,距离杭州与上海分别60及100公里,社区设有绿城颐乐学院以及医疗公园等配套服务设施。
 
  蜂巢型和桃花源型健康养老社区各自拥有不可替代的优势,但也并非绝对完美。通过在类似的工程案例中不断进行深入研究和优化,我们希望能针对以上两类养老社区模式和类型,提出更加完善的解决方案。
 
  针对蜂巢型健康养老社区,我们提出“城市健康养老综合体”概念,并重点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地理位置——项目位于城市中心城区,临近业主的原有生活圈和亲友圈,公共交通发达;
  医疗服务——紧邻高等级医院等医疗机构,消除老年人在用医上的后顾之忧;
  健康配套——丰富的健康及养生设施及服务,能补充健康护理等必要的相关配套。
  产业孵化——着眼于未来的产业升级和培育,提供健康养老产业从业者创新和发展的平台。
 
  在复星苏州城市健康综合体项目中,我们进行了综合性的运用尝试。复星苏州城市健康综合体项目建筑规模为11.6万平方米,选址位于苏州市江干区的核心位置,临近苏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万达广场、地铁2号线平泷路东站以及苏州高铁站等重要的医疗、生活及交通资源,同时项目本身着力打造健康养老公寓、健康产业办公、健康护理中心和健康产业孵化等四大功能,打造覆盖大健康产业链的大型高端城市健康养老综合体。项目对多资源进行整合,高效集约化利用中心城区用地,打造涵盖养老公寓、养护院、健康养老服务及健康产业孵化等为一体的大健康产业链,将不同健康养老产品之间进行无缝连接,提供中心城区的新型健康养老设计及运营解决方案。(附图1,复星苏州城市健康综合体项目鸟瞰图)
  针对桃花源型健康养老社区,我们提出“全龄健康颐养社区”概念。“全龄健康颐养社区”提供在非城市中心区域的大型健康养老养生社区解决方案。社区能够覆盖普通居住、多代居住、老年护理性居住、健康养生、养老看护、护理培训等全系列的健康养老养生产品和运营体系,创造适合各年龄段人群的健康颐养社区。兼顾社区生活上的便利性、适老性和人性化,形成真正意义上,能成为“家“的健康养老社区。
 
  在上海临港国际健康城项目的设计中,我们始终贯彻“全龄健康颐养社区”的理念,希望打造不同年龄层次客户对安居、生活、医疗、养生、健康、亲情、文化和交往等不同层面的需求,树立桃花源型健康养生社区的新标杆。上海临港国际健康城项目位于临港新城书院镇,是上海著名的生态社区。项目总占地面积约53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67万平方米,其中一期总建筑面积11.6万平方米。健康城规划有健康养生住宅、健康养生公馆、老年服务公寓、护理专科医院、康复中心、专业护理学校以及各项综合性社区商业配套服务物业形态。全覆盖的健康养老养生概念,将形成完整的全龄健康颐养生态圈。(附图2,上海临港国际健康城一期项目鸟瞰图) 
  强烈贴近现实的项目设计,要简单地对应到抽象的哲学命题,并非能够简单地用只言片语阐述清楚。但异托邦概念涉及到的核心含义,特别是关于理想与现实的表述,非常切中在我们在新构建的健康养老社区中,实现“房”与“家”之间的切换。我们不希望营建的健康养老社区只是幻想的乌托邦,更期待他们成为年长者能颐养天年的真实家园,成为“并不”遥远的异托邦
 
  参考:
  1、尚杰:《空间的哲学:福柯的“异托邦”概念》,《同济大学学报》第16卷,第3期,2004年。
  2、Foucault, Michel: 《Method, and Epistemology: Essential Works of Foucault,1954-1984》,   Volume 2., trans. Robert Hurley. New York: The New Press. pp. 175–185. (1998).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