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金融 > 基金
养老目标基金举步维艰,九成规模不足5亿
作者:   来源: 华夏时报  2019-10-21


  曾被认为养老第三支柱重要基石的养老目标基金,如今面临后继乏力的窘境。

  投资者接受度不高,基金公司直言“赔钱的生意”,销售表示“难卖”,而迟迟不能面世的个税递延政策和个人养老账户,更让养老目标基金看起来“前景堪忧”。

  不少公募基金人士提出这样的疑问,“养老目标基金的前路在哪儿?”

 

  基金规模小

  所谓养老目标基金,是以追求养老资产的长期稳健增值为目的,鼓励投资人长期持有,采用成熟的资产配置策略,合理控制投资组合波动风险。随着我国对养老第三支柱的重视,养老目标基金也逐渐走入大众视野。

  20183月,证监会发布《养老目标证券投资基金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养老目标基金成为“第三支柱”的核心;同年8月,证监会核准华夏基金、南方基金在内的14家基金公司,拟发14只混合型养老目标基金。828日,中国首只养老目标基金——华夏养老目标日期2040三年持有期混合型基金中基金(FOF)正式开售。

  彼时,烈火烹油,一片欣欣向荣之景。据北京某公募基金人士A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多位相关领导站台,媒体报道轰炸,诸多公司筹办养老大会,行业所有人都觉得,“公募的春天要来了”。

  但一年之后,某沪上公募基金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还是大家的预期太高了”。如今,投资者接受度不高,基金公司直言“赔钱的生意”,销售表示“难卖”,而迟迟不能面世的个税递延政策和个人养老账户,更是发展养老目标基金“前面的大山”。

  Wind数据显示,截至2019109日,已经成立68(份额未合并计算)养老目标基金,其中29(份额分开算)产品规模不足1亿元,接近九成规模在5亿元以下。

  2019930日,易方达发布公告称,旗下易方达汇智稳健养老混合(FOF)(007247)延长募集期。公告显示,该基金于今年927日开始募集,原定1025日结束募集,现决定延长至111日。在此之前,泰达宏利泰和、华夏、大成、嘉实旗下的四只养老目标基金均公告延长募集期,其中嘉实养老2030混合(FOF)(006245)两度延期,历经2个半月的募集才达到2亿元的成立门槛。

  北京公募基金人士A提到,一开始发的养老产品还是普通开放式基金,后来产品越来越不好发,就变成了发起式产品,“相对门槛更低”。

  但值得注意的是,某公募FOF研究人员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尽管养老目标基金的规模不大,但是投资者数量很大,就户均来看,是所有产品最小的。所以,给投资者时间去体验产品的收益,如果投资体验好的话,未来会增加的,这也是养老产品潜在的发展动力。

 

  基金成本高

  如何克服“发行难”以及扩大规模,只是养老目标基金发展的第一个难题,而成本高,则成为其第二只“拦路虎”。

  某私募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对基金的约束主要体现在基金合同当中,如果一只养老目标基金在合同上不能体现同其他产品的区别,那么就要去观察,基金经理和市场人员的考核机制以及IT在产品设计上的改进支持,是否有显著变化。如果什么都没有,就是打了一个养老的旗号。

  《指引》对基金公司和基金经理做了严格限制。对基金公司来讲,成立满2年;近三年200亿以上非货币规模;投研团队大于等于20人;符合养老目标基金经理条件的不少于3人。对管理养老产品的基金经理来讲,需要具备5年以上金融行业从事证券投资、证券研究分析、证券投资基金研究评价或分析经验,其中至少2年为证券投资经验;或者具备5年以上养老金或保险资金资产配置经验。

  大成基金大类资产配置部首席FOF研究员王群航分析认为,养老FOF对管理人资格、投资运作要求、风险管理,迄今为止最高,未来的安全性则相对较高。通过双重的优中选优,叠加专业化的资产管理,使产品净值表现更加稳健,权益资产的投资是有波动风险的,FOF选好基金,基金选好股票来做,因此好上加好。

  对基金经理的要求更高,实际上意味着,基金公司需要付出更高成本。许多基金公司向《华夏时报》记者反映,“肯定是亏着钱的,毕竟要养一个团队,但一只基金的规模也就2个亿。”

  上述沪上公募基金人士提到,除了养一个投研团队,支付不低的工资收入,还要搭建系统,比如养老账户建成后,公司也要上线系统,有接口进行对接。开发系统,就要有技术开发和运维人员。“这都是投入。”

  在他们看来,现在是投入资源时期,就当是履行社会责任。而且有资格的基金公司都在布局,要先把产品线搭起来。虽然亏本,但等养老第三支柱建立起来之后,也许就“不一样了”。

  但也有公募基金公司人士B反映,对于基金公司来讲,本质是公司,就要讲究盈利,不可能一直烧钱,做赔本生意。如果政策一直不出来,养老目标基金的优势体现不出来,现在所发的产品不过是前期只把产品线搭建了起来而已。

  如今,基金公司发售养老产品的热情正在递减,上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A提到,一个显著的表现是,2019年下半年各家养老基金相关宣传和活动都明显减少。再者,从产品成立时间来看,4月份是成立高峰,但个税递延政策未能如期落地,此后,养老基金的市场显然又变得不愠不火。

 

  产品与目标投资群体匹配差

  事实上,产品设计与目标客户之间的不匹配,成为直接影响养老目标基金走向的关键。

  根据证监会要求,养老目标基金有两种:目标日期基金(TDF)和养老目标风险基金(TRF)。所谓TDF,以投资者退休日期为目标,根据不同生命阶段风险承受能力调整投资配置;而TRF,要在不同时间保持资产组合的风险恒定,投资者可在自身风险允许的范围内,选择风格相符的目标风险基金。

  上述沪上公募基金人士提到,对于TDF来讲,是有目标期限的,比如养老2050产品,应该2050年退休的人来买,这样基金公司设计的产品才行之有效。对年轻人来说,投资最大资本是时间杠杆。比如对55岁的男性,离退休还有5年,他在做资产配置时,会配置低风险产品;而30岁的年轻人,风险承受能力则更强,会配置更高风险的产品。

  据不少基金公司反映,养老产品目前并没有特定的目标人群,比如养老2050产品,应该2050年退休的人来买,对应的是现在30岁的人;养老2040产品,对应的差不多就是现在40岁的人群,2040年退休。但就目前购买的投资者年龄结构来看,既有20岁以下的,也有60岁以上的,每个年龄结构各个层次都有。

  但对TDF来讲,是有一个下滑路径的。所谓下滑路径,随着目标日期的临近,资产(一般指权益资产)配置比例的变化路径,一般越接近退休日期,权益资产的配置比例越低。也就是说,对于养老目标基金来讲,前几年一定是高风险的,临近退休的时候,逐渐转向低风险的投资。“TDF的本质是生命周期基金,但是当谁都可以买的时候,下滑曲线可能就不那么管用了。”

  “相当于合适的产品却没有匹配给合适的人群,投资体验可能会不好。”一位华东公募人士称,“众所周知,基金公司是一个口碑生意,如果一开始养老产品的声誉不好,也会影响后续投资者的参与。”

  也有北京公募人士C向《华夏时报》表示,现有的养老基金产品,是混合型产品,但从收益率来看,表现平平,又限定了135年的投资周期,在没有政策优势的情况下,为什么大家不去选择表现更好的混合型产品呢?“养老,说到底也是一种投资行为。”

 

  销售困境待破

  值得注意的是,天天基金网上基民对多只养老产品的留言主要有如下几类:未清楚了解养老FOF产品的特点;封闭期太长,在基金净值下跌时无法赎回;收益率接近/不及固收产品(如活期、定存或货币基金)收益。也有投资者表示,“为养老做准备,从养老产品开始!”

  这是基民的切身体验,也是目前销售养老目标基金的困境。基金公司费时费力所推出的养老目标基金,销售觉得“难卖”,而投资者接受度不高。

  上述北京公募基金人士A提到,养老产品的宣传很难,比如现在卖5GETF,只用说明白5G的发展和投资前景,然后使用5G主题的投资工具就可以了。但如果卖养老产品,要先告诉他为啥要养老,解释养老不能只靠国家、靠企业,要靠自己;解决完这个问题,要告诉他去投资,有那么多产品,养老、保险、信托,还有银行理财和基金,那么为什么要选公募基金?解释完公募基金之后,才能推某个具体的基金。

  富达国际中国区董事总经理李少杰告诉《华夏时报》记者,做养老产品的销售,确实是非常难的,有上述特别长的宣传链条。如果是TDF,还不是太难以沟通,但如果是其他产品,针对25岁的投资者介绍的是这款产品,而对于50岁的投资者,又要介绍不一样的产品,挑战还是很大的。

  上述公募FOF研究人员认为,养老产品难卖,有三个原因。其一,投资者的养老观念还不够;其二,养老是一个超长期投资,但客户对于这种超长期投资的接受和认可度也不高;其三,销售渠道边际效应降低。

  他进一步解释,渠道通过卖基金份额,从而实现营收。如果仅仅卖其他类型的产品,比方客户一次性买5万元,10万元,就完成了销售任务。但从养老基金的性质来讲,并不需要太多投入,少则几百元,多则1000元,但需要投资者做超长期投资,形成定投习惯。对于销售来讲,养老目标基金的边际效益更少,因此渠道方缺乏积极性去卖这种产品。况且,目前的养老目标基金的封闭期都在1年以上,也和基民们目前的投资习惯有所差异,销售更为困难。

  上述华东公募人士告诉《华夏时报》记者,不知道真正关注的人群在哪里,现在的销售大多采取从小众扩大到大众的方式,对基金公司来说,目前就是盲打战略,而且都不深入,也没办法深入下去。“这对基金公司来讲,是非常盲目的。”

  她进一步指出,从销售和投资者的互动中,销售部门感触最深的是,老百姓不愿意买养老基金,认为作为养老产品,不保本而且波动。事实上,如今,老百姓对波动性其实是有一定承受能力的,但缺乏此类投资体验。“养老产品应该越早买越好,但确实很多二三十岁的人并没有这个意识。”

  如今,仅靠政策吹风,养老目标基金还能走多远?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