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解养老难题,不妨试试金融手段
作者:   来源: 红网  2016-06-17

  2016年12月9日,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中国保险与风险研究中心与同方全球人寿保险有限公司联合发布《2015中国居民退休准备指数调研报告》,调查数据显示,仅有20%的居民为对此做了充分准备。
  长期以来,我国社会公共养老资源严重不足,养老问题一直困扰着千家万户。2014年,我国65岁以上人口数量达到1.38亿人,占全国比重10.1%,但是,当年人均GDP却仅为7485美元左右,尚不足一万美元,整个社会体系并未做好迎接人口老龄化的准备。
  由于社会养老体系尚不完善,目前,中国绝大多数老人都依靠子女养老为主。由于上世纪八十年代,国家开始实施严格的计划生育政策,当前已经形成了绝大多数家庭出现两个青壮年劳动人口,同时要养育四个老人和一个子女的现状。虽然国家已经推出了“二孩”政策,有利于将来缓解家庭养老压力,但是,养老困境虽会有所缓解,却仍会长期存在。
  虽然我国近年来在解决养老问题方面已经做了大量的工作,比如设计了相对完善的养老金、医疗保险,以及各种养老性商业保险等制度,但是,由于我国投资渠道相对狭窄,养老金的增值空间较为有限,很难满足投保人的养老需求。因此,相信在较长一段时间内,国民养老的主要来源,仍在于家庭成员。
  在笔者看来,虽然我国目前养老体制不够健全,但是,国家有关部门不妨换个思维,在进一步打好养老软硬件基础的同时,努力从金融专业的角度,提升养老金的增值空间,培养和帮助居民提升养老理财水平。具体不妨从以下两个方面推进:
  首先,政府有关部门应当努力提高养老金的投资管理水平,努力将养老金投放到安全性更高、收益性更好、流动性更强的项目,确保养老金实现有效增值。众所周知,政府部门不参与生产和物质价值创造,而只负责社会资源的分配,居民的养老,最终还得“羊毛出在羊身上”。养老金交到政府部门后,如果政府部门没有找到稳健的投资渠道,就无法产生较高的收益,最后将影响到居民的养老待遇。笔者认为,有关政府部门不妨参考国家主权财富基金管理模式,加强专业团队建设,全面打理社会养老基金的投资增值事务。
  其次,各地政府部门应当紧密结合所在地区的养老人口现状,制定较为合理的居民投资理财培训机制,帮助居民从年轻时代开始,学会通过投资方式,实现财富有效增值,而非仅仅简单地将资金存放在银行里,依靠微薄的利息实现增值。实际上,在利率水平整体下调的今天,居民存放在银行的存款利率,已经很难超过通货膨胀率了,他们的财富将不断地贬值,如果不努力寻找新的理财渠道,当他们年纪不断增大时,必将面临着积蓄实际购买力越来越小的尴尬状况。
  因此,政府部门应该加大金融知识的普及教育,全面提升居民的金融专业应用水平,使他们掌握更为扎实的投资理财知识基础,实现财富有效增值,最终实现自我养老的目的。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