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军休干休 > 动态
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现状及发展探索
作者:   来源: 中国军休网  2016-12-13

  是军地双方的一项长期的重要的政治任务。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军休干部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造成高龄军休干部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如何开展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本文阐述了军休干部高龄化的概念和内容,在研究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现状及特点的基础上,分析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挑战,基于深圳市实际,提出了开展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随着军队后勤保障社会化的推进和国家经济体制、社会保障等领域的改革,为适应军队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自八十年代初开始大批的军队离休退休干部(以下简称军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军休干部是党和国家的宝贵财富,他们为中华民族的独立解放和国家、军队现代化建设做出了重要贡献。做好军休干部的服务管理工作是政府、军队和社会的共同责任。随着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军休干部的平均预期寿命不断提高,造成高龄军休干部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如何开展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一、军休干部高龄化的概念和内容 
 
    老年人口高龄化(aging of the aged)概念是在人口老龄化(aging of population)概念基础上发展出来的。在国际上,人口高龄化一般是指年龄在80岁及以上的“高龄老人”(the oldest old)占全体老年人口(≥60或65岁者)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在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一般将“老年人口高龄化”界定为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占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其衡量指标为高龄化系数即高龄老人占老年人口总数的比例。军休干部一般都视为60岁及以上的老年人口。因此笔者将军休干部高龄化界定为80岁以上的高龄军休干部占全体军休干部的比例趋于上升的过程,其衡量指标为高龄化系数即高龄军休干部占总体军休干部人口总数的比例。 
  军休干部高龄化是从军休干部老龄化进程中分离出来的,是由于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大幅度提高,导致军休干部的死亡率下降,存活率上升,平均寿命不断提高,引起高龄军休干部绝对数的大量增加。军休干部高龄化本身就是军休干部进入高龄人口数量的直接增加而形成的绝对老龄化现象,一般情况下也可将高龄化称之为“二次老龄化”。 
 
  二、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现状及特点 
 
  (一)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现状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号)颁发实施后,军队加快了军休干部移交安置地方的进程。深圳市接收安置军休干部的规模不断增大。随着时间的推移,高龄军休干部的绝对值也不断增大。以深圳市军休一所为例,截至2012年6月,健在的军休干部33人,军休干部平均年龄已达80岁,80岁以上的高龄军休干部达22名,占军休一所全体军休干部的66%。 
  (二)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的特点 
  1.生活基础较好 
  老人的经济自立状况直接关系到他们物质生活的富足程度、精神生活的丰富程度、医疗保健的及时程度和生活照料的满意程度。老年人经济收入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及重要内容。军休干部离退休费实行中央财政拨付。深圳市军休干部在享受中央财政拨付的同时,还享受深圳市地方性津贴补贴,包括军休干部八一、春节慰问费和军休干部每月的物价补贴。深圳市军休干部的离退休费基本在6000元以上。相比同年龄的其他群体退休人员生活基础较好。 
  2.医疗保障较健全 
  根据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号):“军队离休干部享受安置地国家机关离休干部同等医疗待遇,医疗费按照规定实报实销。军队退休干部比照安置地国家机关退休公务员参加基本医疗保险和实行公务员医疗补助,享受同职级退休公务员的医疗待遇”的规定,深圳市军休干部的医疗待遇得到了较好的落实。一是军休干部享受深圳市机关同职级离退休公务员的医疗待遇;二是申请福彩公益金解决军休干部个人超支医疗补助;三是参照重点优抚对象解决了无经济收入随迁家属、遗属参加医疗保险的问题;四是军休干部随迁配偶参照非从业居民在深圳市参加医疗保险。 
  3. 文化素质较高 
  作为经济特区和国际交往中心的城市深圳,其老年人口的文化素质要远远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而作为部队离退休的干部,其文化素质又要比普通老年人口文化素质高。以深圳市军休一所为例,33名军休干部都是初中及以上学历,其中高中及中专学历16人,大学学历5人。文化程度和素质都较高。 
  4.健康状况较差 
  健康状况已被学术界公认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高龄军休干部比起低龄军休干部,身体状况更差,疾病增多、行动不便,部分人起居饮食需要专人照顾,对健康维护的需求增大。以深圳市军休一所为例,高龄军休干部住院频率越来越高,重大疾病的患病率上升,现患有恶性肿瘤和抑郁症等重大疾病的高龄军休干部达十余人,病情恶化及晚期病人有4人。 
   5.精神需求较强烈 
  高龄军休干部由于身体状况较差,行动不便,加上达到高龄后对高龄军休生活变化不适应,怀念以前身体好行动方便的时候,因此高龄军休干部更容易感到失落和冷清,往往情绪较为低落。因此相对地,高龄军休干部需要更多的精神激励,心理慰藉需求较强。 
 
  三、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存在的挑战 
 
  (一)居住方式和家庭观念的变化,使得以家庭照料模式为主的军休干部照料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在深圳市这种流动人口较多的城市里,传统的居住方式和家庭观念都受到冲击,具体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家庭居住规模的缩小。随着城市人口流动频率的加快,一般情况下,子女会选择单独居住方式,使家庭居住规模缩小,造成老人家庭类型中空巢家庭比例增加。以深圳市军休一所为例,军休干部只与配偶同住的老人家庭占全体军休干部的42%,军休干部离婚或丧偶后单独居住的占全体军休干部的12%。 
  2.家庭人际关系的转变。随着居住方式的变化,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也在发生转变。由于高龄化所形成的3代甚至4代人际关系,在“高龄老人一低龄老人一中青年子女”之间使中青年子女照顾老人的任务增重,而中青年子女生活、工作两副担子十分沉重,面临激烈的市场竞争,无法全面负担起传统供养父母的责任,对父母的长期照顾也是有限度的。与此同时,年轻一代赡养老人的价值观念也开始淡薄。 
  随着人民群众生活节奏的加快及传统的家庭结构小型化变化,军休干部照料越来越成为家庭的沉重负担,使得以家庭照料模式为主的军休干部照料方式面临严峻的挑战。 
  (二)军休干部安置方式的变化,使得传统的集中化安置模式军休服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中央军委办公厅《关于进一步做好军队离休退休干部移交政府安置管理工作的意见》(中办发〔2004〕2号)颁发实施后,2005年起,我国对军休干部安置政策开始由集中向分散安置转变,由此也带来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的一系列变革。截至2011年5月,深圳市共有军休干部581人,分别分布在6个区42个街道175个不同社区。即便是集中安置的军休所,由于商品房市场化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军休干部到军休所外购买商品房。以深圳市军休一所为例,截至2012年6月,33名军休干部中仅有7名军休干部居住在军休一所社区鹿丹村,其他军休干部广泛分布于深圳市5个区15个街道23个社区中。 
  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完善,原有的军休干部集中安置模式已不适应改革形势发展。军休干部从集中安置向分散化安置发展,使得传统的集中安置模式的军休服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三)高龄军休干部对社会养老资源的需求变化,使得单纯依靠军休机构提供服务管理工作面临挑战。 
   在高龄军休干部群体不断壮大的同时,其中生活无法自 
  理、需要长期照料的失能或失智军休干部也随之增加。由于军休干部高龄化的深入发展,军休干部的需求也出现多层次、多样化发展,单纯依靠家庭或单纯依靠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提供服务已经无法满足高龄军休干部需要。高龄军休干部必然要依靠社会提供相应的支持和服务,对社会养老资源的需求将呈快速增长态势,对社会养老服务质量的标准和要求也相应提高。 
 
  四、深圳市开展高龄化军休工作的对策和思路 
 
  保障和服务好高龄军休干部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基于深圳市实际和现有的保障资源,高龄化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走家庭、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社区和社会机构(组织)服务相结合的军休服务。具体对策和思路如下: 
  (一) 完善数据建设,建立全市高龄军休干部保障信息 
  管理系统 
  采集高龄军休干部信息,建立高龄军休干部信息管理数 
  据库,方便军休服务管理机构针对高龄军休干部开展个性化的服务管理工作。 
  1.建立高龄军休干部基本档案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高龄军休干部的基本档案信息,如出生年月、入伍及退休年月,入伍经历、奖惩情况及任职情况等。 
  2.建立高龄军休干部家庭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高龄军休干部的家庭构成、家庭成员信息情况、居住情况、家庭地址和联系方式等。 
  3.建立高龄军休干部健康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高龄军休干部的基本健康信息,如身患何种疾病、住院情况和健康需求情况。 
  4.建立高龄军休干部老有所为及所在社区信息数据库。数据库包括高龄军休干部的兴趣和爱好、退休后活动情况、老有所为情况及所在社区资源信息等。 
   建立全市高龄军休干部保障信息管理系统,是各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开展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的基础,有利于军休机构开展个性化的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 
  (二)关注细节,不折不扣落实高龄军休干部各项待遇 
  对中国现阶段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进行评价时,其内容至少应该包括健康状况、物质条件、家庭生活、精神文化生活和生活环境这五个方面,其中:对老年人口生活质量影响最大的是健康状况,其次是物质条件与家庭生活,而影响较小的是精神文化生活与生活环境。在影响生活不能自理老人生活质量因素中,老年人经济收入和消费水平是衡量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基础及重要内容,健康状况已被学术界公认是影响老年人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可见,经济状况、健康状况是影响老年人口生活质量非常重要的方面。 
  1.生活待遇方面。要不折不扣按政策落实高龄军休干部的各项生活待遇,保障高龄军休干部的经济收入和生活质量。在发放各项生活待遇方面,尽量选择网上银行转账或直接打到高龄军休干部工资卡中,避免他们来回跑动。 
  2.医疗待遇方面。高龄军休干部大部分身体状况较差,因此落实他们的医疗待遇尤为重要。对于高龄军队离休干部,按照地方同职级离休公务员待遇落实他们的医疗和保健待遇,医疗费实行实报实销。对于高龄军队退休干部,按照地方同职级退休公务员待遇落实他们的医疗待遇,争取福彩公益金支持报销个人医疗超支部分;对于符合申请护理费条件的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军队退休干部,积极帮助申请护理费,尽量减轻高龄军休干部的负担。 
  3.健康养生方面。高龄军休干部对于健康养生的需求较高。对于行动方便的高龄军休干部,经常邀请专家举办健康养生讲座,丰富他们的健康养生知识;对于行动不便的高龄军休干部,可以注重收集健康养生知识,打印成册,探访他们时带过去传达。 
  4.组织活动方面。建立高龄军休干部个人爱好兴趣信息数据库,了解军休干部的爱好特长,组织个性化的活动。对于行动较方便的高龄军休干部,鼓励他们参加集体活动,组织他们进行省内或市内参观旅游,避免长途旅行造成高龄军休干部身体负担。 
  5.老有所为方面。鼓励行动方便的高龄军休干部老有所为,发挥余热,回馈社会。根据高龄军休干部的特长,组成军休干部革命传统教育队、社区巡逻队、义诊服务队及高校教育队,使高龄军休干部充分发挥自我优势,老有所为。 
  (三)以家庭为依托,健全高龄军休干部沟通联动渠道 
   传统家庭养老的重要地位及 “孝”文化浸染下的家庭 
  养老传统,使得高龄军休干部不愿意离开家人,希望在家养老。家庭养老与其它养老方式相比,具有获得精神慰籍、亲情体验等无法比拟的优势。事实表明家庭成员依然是解决高龄军休干部照料问题的主力军,应重视发挥家庭养老功能。 
  作为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应建立健全沟通联动渠道。 
  1.建立与高龄军休干部家庭的沟通联系制度。建立高龄军休干部家庭信息数据库,了解高龄军休干部的家庭构成及家庭关系,关注高龄军休干部的生活状态。特别对于生活不能自理或意识不清楚的军休干部,家庭成员成了高龄军休干部的代言人,要经常与他们的家庭成员电话沟通,随时了解高龄军休干部动态。 
  2.建立高龄军休干部家庭探访制度。制定家访计划,合理安排家访,重点对那些身体状况不好、平时接触少或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军休干部家庭进行探访,了解高龄军休干部的生活情况,听取意见和建议。 
  3.建立高龄军休干部住院探访制度。高龄军休干部住院,军休服务管理机构应该第一时间探望,了解病情、安抚和舒缓情绪,并加强定期联系,了解治疗和恢复情况,提供各项力所能及的帮助。 
   4.建立智能化的高龄军休干部沟通联系制度。适时地利用现代化、智能化和信息化服务手段为高龄军休干部服务,从而使高龄服务质量上一个新档次。例如,为高龄军休干部安装亲情通、装设预警系统、建立信息和救助呼救系统等。现代化、智能化服务手段的使用使得高龄军休干部生活更方便,各种服务更加快捷有效,同时还能加强与军休干部的沟通联系。 
   (四)加强与社区联系,发挥社区力量 
  考虑到我国居家养老的传统习惯和高龄军休干部在家养老的需求,单纯依靠家庭和军休服务管理机构提供服务已不能适应高龄军休干部需求。所以应该加强与社区联系,大力发展社区老年照料服务,建立健全社区服务支持体系,以缓解家庭养老的压力,提高高龄军休干部的照料质量。 
  1.共享社区资源。充分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力量,让高龄军休干部共享社区资源。可以尝试让行动方便的高龄军休干部参加社区组织门球、书画、钓鱼、秧歌队、棋牌等有益于身心健康活动。军休服务管理机构也可以请专家、教授上课,满足高龄军休干部和社区居民老有所学的愿望。 
  2.为建设社区服务。积极推进高龄军休干部为社区建设发挥作用,充分发挥智力优势和专业特长引导其参与社区绿化、治安、青少年教育、担任业委会委员、参与党建工作等,实现军休干部的“老有所为”,不仅丰富高龄军休干部的精神生活,也进一步增进了高龄军休干部与社区群众的感情交流。 
  3.依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依托社区老年服务设施,采取上门服务、定点服务等形式,开展看护照料和家务帮助等项目,满足高龄军休干部的照料需求,改善生活不能自理的高龄军休干部的生活质量。 
  从实际出发,通过利用社区资源,发挥社区服务功能作用,弥补军休服务管理机构自身能力的不足。 
  (五)购买社会服务,充分利用社会资源 
  高龄军休干部因身体状况差、疾病多、行动不便、情绪低落和起居饮食需要专人照顾等原因,造成社会参与度降低,与社会产生隔阂,自身利用社会资源的能力受到制约。因此,为更好地做好军休服务管理工作,应该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形式,充分利用社会资源为军休干部服务。 
  1.发挥好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的作用。可以有选择 
  地发挥好社会服务机构和服务组织的作用,提高服务档次和水平,如协调老年福利机构(老年公寓、福利院、养老院、日间老年照料中心)和社区服务中心,为高龄军休干部休养提供便利措施。利用社会志愿者组织、各级政府的福利和老年事业的优惠政策等等为高龄军休干部服务,通过社会更多的资源来满足高龄军休干部多层次的需要,从而把服务工作拓展到更广阔的领域和空间,使他们真正享受到社会发展进步所提供的物质和文化成果。 
  2.引起社工服务。转变服务观念,向社工机构购买社工服务。引入社工服务,充分发挥社工优势,整合资源,为高龄军休干部提供上门服务。军休服务延伸到家庭,社工经常上门探访,了解高龄老人在生活和健康上的要求和困难,提供专业社会工作服务,如个案服务、即时辅导、专业咨询等,使这一群体的军休干部能够不出家门便享受到专业的服务,满足其需求,充分体现党和政府对他们的关怀和爱护。 
 
  五、结束语 
 
  基于高龄军休干部的特点和深圳市实际,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必须走家庭、军休服务管理机构、社区和社会机构(组织)服务相结合的道路。深圳市高龄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仍处在发展研究阶段,有待于我们在实践中不断探索完善。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