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6岁老人忆当年罗荣桓元帅当“小房东”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2-28

  一次偶然的机会,记者前往枣庄山亭区采访,遇到了当年罗荣桓元帅的“小房东”尚炳新老人。尚炳新虽已86岁高龄,但身板十分硬朗,头脑清晰,也很善谈。他1943年入党,1944年参军,转业前任华东野战军22军194团2营6连副指导员,曾获得抗战胜利军功章。

  “那时我十五六岁,罗政委在我家住了半个多月。要不是我年纪小,就跟着他参军一起走了。”尚炳新回想起当年罗荣桓住在他家的情景依然历历在目,说到动情之处,他多次起身用肢体语言表达着。

  房东、邻居记忆里的“房客”

  前不久,山亭区迎来了贵客——全国政协委员、第二炮兵原副政委、北京八路军山东抗日根据地研究会会长、罗荣桓元帅之子罗东进中将等一行人。“当年,我就是坐在箩筐里,被挑到这里来的。”多年之后,罗东进故地重游,见到了“小房东”尚炳新。两位年过古稀的老人回忆起过去的点滴,激动不已。

  在山东时罗荣桓身边有两个年幼的孩子,次子叫“东进”,八路军陆续南下时,罗荣桓即给三女儿取名叫“南下”。为了行军方便,罗荣桓在老乡家买了副担子,把“东进”和“南下”放在筐里,让人挑着走。“他临走的时候有意把东进放在我舅舅家抚养,我舅舅怕敌人知道了,没有能力保护,就没有答应。”尚炳新回忆说。

  在尚炳新老人的记忆里,罗荣桓是个平易近人、和蔼可亲的干部。“他个子不算太高,皮肤有点黑,圆脸,戴着眼镜。身上挎着匣子枪,走起路来很威武。记得有一次村里看大戏,他就坐在群众当中,有淘气的孩子爬到树上去看,弄掉树上的果子砸到了他,他也只是朝树上看看,对着孩子们笑笑。”

  相比对其他孩子的宽容,罗荣桓对罗东进的管教似乎严厉了许多。有一次,军队打了胜仗,缴获了一些战利品,罗东进看到战利品里有个防毒面具挺好玩,就挑出一个戴在头上,吓唬老乡家的孩子,结果把老乡家的孩子吓得哇哇哭。这事正好让罗荣桓看到了,就把罗东进叫到院子里,狠狠地批评起来:“你怎么能戴这个东西吓唬老乡的孩子呢?你违反了纪律,关你一天禁闭,哪儿也不许去!”结果,罗东进就真被关在家里一天。

  82岁的村民张传启告诉记者,当年罗荣桓就住在他家隔壁。“罗荣桓那时才30多岁,给人的感觉是豪爽义气。平时话不多,但非常和蔼可亲。他个头不很高,微胖,沉稳精干,英武潇洒,经常掐着腰在村南的河边上踱来踱去,总在思考着什么。他的妻子林月琴贤淑漂亮,一家人和睦美满。”

  张传启的父亲张自奎和罗荣桓很要好,两家经常来往。有一次,张传启和父亲到罗荣桓家串门,林月琴正在做猪肉炖粉条,说是要庆贺一个小战役的胜利。看到有客人来,林月琴连忙把张传启让到屋里,给他盛了一大碗猪肉炖粉条。“那时候农村人哪有肉吃呀,我当时狼吞虎咽一下子就吃完了。直到现在,再没吃过那么香的肉。”

  孩子们眼里的“司令部”

  1939年3月,陈光、罗荣桓率领八路军第115师主力遵照中共中央指示,挺进山东。当年10月,到达鲁南抱犊崮山区,同山东分局书记郭洪涛、山东纵队指挥张经武会合。1940年,罗荣桓集中全力经营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的鲁南根据地。

  选择以抱犊崮山区为中心,是因为它位处枣庄市山亭区,地处山东、江苏两省的接壤地带和枣庄、临沂两地交界地,南靠横穿东西的陇海铁路和京杭大运河,西邻纵贯南北的津浦铁路,战略地位十分重要。抱犊崮素有“天下第一崮”之称,整个山区有6000多个山头,地形十分复杂,自古就是军事要地。

  据说,罗荣桓在鲁南选择驻地严格按军事作战要求:村庄必须背靠大山,有河且水旺,道路通衢。葫芦套村和西七里河村正符合要求,村落都不算大,村中山路蜿蜒,幽静隐蔽。

  “那段时间我家院子周围都有人站岗,成了临时‘司令部’,出出进进的人很多。罗荣桓总是召集干部在家里开会。一屋子人围坐在一起,他开始讲,干部们就把本子放在大腿上记录。要是有重大会议,人太多家里坐不开,就到西面的松树林里去开。”

  “村里来了共产党的大官,家家都很好奇。很多半大孩子一吃完饭就围在我家院子周围,趴在墙上往里看。罗荣桓的警卫员开始还往下赶。后来罗荣桓交代过就没事了。”尚炳新指着一边的堂屋告诉记者,罗政委就住在这屋,东厢房住着工作人员。电台“哒哒哒”的发报声让他至今仍记忆犹新,“从没见过发报机,只是觉得发报的声音很好听,像是什么鸟在叫。”

  就是在这样的“司令部”里,罗荣桓创造性地提出了“插、争、挤、打、统、反”六字方针和“敌打到我这里来,我打到敌那里去”的翻边战术。

  也正是在这样的“司令部”指挥下,抱犊崮根据地迅速扩大到南至郯城马头,东至苍山,西至邹滕边,北至梁邱一带的广大区域,先后建立了临、郯、邹、费、滕等14个县级抗日民主政权。1940年鲁南山区根据地基本连成了一片,6月,中共鲁南区党委成立。10月,八路军鲁南军区成立。鲁南人民代表大会在山亭九子峪村隆重开幕,诞生了红色革命政权——鲁南行政专员公署。一时间抱犊崮山区成了山东的“小延安”。

  老百姓眼中的“罗政委”

  穿过宁静的村庄,记者来到西七里河村。在村口,遇到了80岁的张东临老人。

  “大爷,当年115师机关驻地怎么走啊?”老人抬手指向村西北角:“当年罗政委就住在那边,有棵老槐树的地方就是。”

  顺着老人手指的方向,沿着一条崎岖的乡间小路前行,记者来到了罗荣桓在西七里河居住的旧址。居所有明显的修缮痕迹,院子当中遗留下来一口老井,一棵老槐树及树下的石臼、石碾。村里一位曾经参加过抗美援朝的老战士张传孝双手抚摸着树干低声说道:“这棵老槐树少说也有300多年树龄了。当年,罗政委骑的军马就栓在这棵树上,马饿了就啃树上的皮。石碾也有历史,是当年115师战士用炮管子当中轴制作的,很有纪念意义。”

  在村中一处开阔的水泥地,围坐着几个抽旱烟袋的老人。说起罗政委和他的部队,老人们都乐于表达。“罗政委很喜欢小孩,村里想当兵的孩子总围着他、缠着他。他倒也是爽快,只要是当年够当兵年龄的都能跟着他走。”其中一位老人张东生的哥哥就是这样参的军。

  罗荣桓在西七里河村共住了一个多月,和村民们结下了深厚的感情,他率领的115师和村民情同手足,当时部队的宣传队“战士剧社”还在村里演出过一场文艺节目,慰问乡亲们。部队临走时,全村的乡亲聚集到村头送行。“平时见不到军队,那天不知从哪里一下子来了那么多兵,有的挎着匣子枪,有的拿着大刀,有的身背歪把子机枪,全副武装,雄赳赳,气昂昂,喊着号子由西七里河转移。”回忆起当初的情景,张东生至今仍有些许惋惜:“要是当年我再大几岁该多好,指定能跟着罗政委干革命。”
来源:大众日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