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学习、我快乐:学习型老人的出彩人生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最美不过夕阳红,温馨又从容,夕阳是晚开的花,夕阳是陈年的酒……”有这样一些老人,他们虽已高龄,但心很年轻。年龄不能阻挡他们求知的欲望,年龄不是他们放弃追求充实的借口,年龄不会剥夺他们精彩的人生。正如一抹夕阳在湖面上留下的那道金黄,绚丽而夺目。
 
“学习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在山西太原老年大学的电脑班里,李俊卿老人一头银白色的头发很显眼。1995年,她从太原市一家工厂退休,1998年,老伴意外去世。“生活整个跌到了低谷。”李俊卿老人回忆说,当时过得非常抑郁,三个女儿都结婚了,自己一个人住,很孤独。“每天不愿出门,不想见人,有时候出去了又不想回去,觉得家就像个牢笼,甚至都有了不好的念头。”
2000年,女儿给她报了老年大学,生活从那个时候有了改变。李俊卿开始学习唱歌,还参加了彩虹女子合唱团。慢慢地,她的心情变得开朗起来。学到了新东西,也认识了新朋友。“最起码有人惦记你了,上课若没来,大家就会问你去哪里了。”
后来,李俊卿老人每年都要报老年大学,把这里开设的课程学了个遍。“我已经上到‘博士后’了。”老人开玩笑说。现在对她来讲,上学就是头等大事,做什么都不能耽误了学习。
然而,对于一个70岁的老人来说,学习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比如在学电脑打字的时候,老人就在旁边放一本字典,不会拼的时候就查字典。“学会用电脑后,视野更加开阔了。国际、国内的消息都能从网上了解到。”
除了上网,老人还有一个兴趣是摄影。“我现在用的相机已经换过三代了。”老人用相机把3岁的外孙从出生到现在每个阶段的变化都记录下来,做成了电子相册,还配了文字说明和音乐。
因为摄影,老人又喜欢上了旅游。“今年春节去了三亚,过段时间还要去台湾呢。”李俊卿说,她喜欢去各地看不同的风光,感受不同的民俗。
“现在的自己和过去简直是判若两人。退休前也比较封闭,在单位忙工作,回到家围着老公和孩子转。但现在,我懂的东西甚至比年轻人还多。”李俊卿老人说,其实自己这一生过得比较坎坷。年轻时因为家里成分不好,“文革”中受了不少委屈。退休后老伴又早早去世,自己还多次患重病。“但这些都不要紧,关键是要有一颗健康、乐观的心。学习让我走出了人生的低谷。”
 
潘深河与自己的铁杆“河粉”
88岁的浙江老人潘深河自费创办了一个“土学堂”,13年来授课风雨无阻。学堂里,唱红歌、教长寿、劝戒烟、宽心境,一些老人说,这课上得乐呵有趣,缺一次课要难受好几天。
这个特殊学堂位于浙江台州市黄岩区北洋镇群联村。说它特殊,有几个原因:主讲老师学历最低,潘深河退休前是一名兽医,从未上过一天学,完全靠自学识字;学生年龄最大,平均约80岁;办学成本最低,全年也就耗30度电;办学效率最高,场场座无虚席;办学效应最好,成了农村老年人的精神乐园。
踏着吱吱嘎嘎的木梯,半月谈记者来到潘深河授课的学堂。学堂位于村部二楼,由原来村里的戏台子改造而成。地面坑洼不平,桌椅高高低低,六七十名学员把学堂挤得满满当当。他们个个头发花白,有些人身旁还依偎着年幼的孙儿。学堂的四周,挂满了毛笔书写的字牌。
2001年开始,农历每月逢二,学员们自发从四面八方赶到学堂上课。潘深河自编《睡眠长寿》,还有顺口溜《劝戒烟》等等,老人们用方言一起朗读,字句之间,韵脚分明,朗朗上口。教室四周挂满的手写字牌,是潘深河上课的“教材”。多年来,为了把学堂办好,潘深河就地取材自编教材,撰写了许多以爱党爱国、保健养生、邻里和谐等为主题的顺口溜、三句半。
村民们都说,潘老师的课有效果,村里很多人有高血压,不少人吸烟酗酒,听了“健康课”后,烟酒戒掉了,血压也稳定了。现在,村里搓麻将的人也少了,来听课学知识的人多了,民风乡风更好了。
潘深河上课上了13年,老伴章吉青也在这里烧开水烧了13年。章吉青说,一直都是潘深河自己掏钱买书买墨。他还时常备课到深夜,劝也不听。
在群联村,还有一群潘深河的铁杆“河粉”,听课风雨无阻。特别是早些年,办学条件艰苦,夏天教室像火炉,老人们摇着蒲扇听得津津有味;天冷了,大家跟着潘深河在太阳底下上健身课。“从学堂开办以来,我没落下过一堂课。”陈莲香老人说。
 
老年绘画班里的“秋实微信群”
在北京市翠微中里社区有这么一个老年绘画班,学员平均年龄55岁,最大的学员有70多岁,绘画班学习花鸟工笔画。别看都是老人们参加学习,可大家都时髦地玩起了智能手机,全班13名同学还组建了一个叫做“秋实”的微信群。最近各个公园的花展(如景山牡丹)陆续开始,群里热闹起来,有人组织去看花展了。
绘画班的学员韩雪芹说:“学了绘画之后,大家对生活的观察越来越细致,也越来越热爱生活。我们学花鸟绘画,一到春天公园有花展,大家就相约去看。”
年近六旬的刘喆是大宝装潢印刷厂的一名退休工人,退休前从事设计工作,如今成为这一老年绘画班的老师。这个没有名称、没有挂牌、没有收费的绘画班,在十年内不断吸引着退休人员来学习。刘喆说:“他们通过绘画感受到了生活的美好。”
2003年秋天,翠微中里社区准备组织一些文艺兴趣班,丰富社区居民文化生活,请刘喆出面试着教社区退休居民绘画。刘喆原本想着尝试一个月,没想到,这一开班,就一发不可收。
韩雪芹退休后在朋友的带领下,来到绘画班,从零开始学习。她每天几乎都要花2到3个小时在绘画练习上,现在已经逐渐能独立完成作品。她对自己的进步感到高兴,也觉得退休后的生活颇有收获。“给自己找点儿事情做,扩大社交圈,通过绘画这个平台认识很多新朋友。大家相互学习,相互照顾,远离了一个人在家孤独的生活。”
在这个绘画班上,还有一位70岁的老人,在七八年前曾在班上学习,后来有了孙子就离开了。然而,谁也没想到,小孙子上了幼儿园后,她又回到这个绘画班。她说:“我要抓紧一切时间来,每个星期很期盼这一天的学习。”
如今,十年过去了,通过口口相传,参加绘画班的人员越来越多。“秋实微信群”里越来越热闹,绘画班从翠微中里社区,扩展到金宝街的东城行政大厅5楼加开一班。刘喆无法计算出在绘画班教过多少学生,也无法计算大家画了多少画,但是她知道来到这个班的学员都在学习中寻找到了快乐和幸福。
 
侨友艺术团:“做梦也没想到能去维也纳”
1997年,钱吉华退休了。“开始只是想重拾年轻时的梦想,自娱自乐,丰富生活。”钱吉华回忆起当年和几个姐妹组建江苏南通新城桥侨友艺术团的初衷时如是说。而2011年在奥地利维也纳金色大厅的演出,至今仍让钱吉华激动不已:“真是做梦也想不到有在金色大厅演出的一天。”
钱吉华和她的老伙伴们在金色大厅为观众奉献了一场名为《南通好家园》的大型歌舞,运用南通江海文化的独特元素,充分表现出灵动的江风海韵,把南通特色蓝印花布在舞台上的艺术魅力发挥得淋漓尽致。凭借这场歌舞,他们获得当年的国际中老年艺术节表演金奖。
10多年来,艺术团在海内外演出600多场次,获得各类奖项57个。
从最初的五六个好姐妹,到如今的50多名团员,侨友艺术团现在已经成了南通市最有名的民间艺术团体之一。在所在街道的支持下,钱吉华还成立了“吉华文化工作室”。
如今的艺术团成员,全是退休的老头老太们,平均年龄65岁。钱吉华说:“可别小看了老人的学习能力,虽然有些需要深厚基础的乐器比较难驾驭,但他们学起歌舞来可快了。”
南通拥有蓝印花布、哨口风筝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钱吉华从一开始就认准艺术团要有地方文化特色。她们创编的服饰表演《蓝白风韵》就是一台活色生香的蓝印花布“时装秀”。
2013年,南通市妇联启动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项目,由年龄在60岁上下的“小老人”志愿者结对关爱高龄的“老老人”。听说妇联有这么一个项目,钱吉华动心了。“中国有句老话叫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我们希望加入巾帼挽霞志愿服务项目,用我们的努力,让更多高龄老人能够真正得到精神上的关爱。”侨友艺术团的成员们就这样有了一个新身份:巾帼挽霞志愿者。
从退休时自娱自乐的愿望,到如今给更多老人带去快乐,钱吉华用爱心来注解这种转变:“其实老年人退休以后还有大量学习和休闲时间。如果每个人在充实自己的同时去照亮身边的人,那么我们每一个家庭乃至整个社会就会变得更加和谐向上。”
 
(来源:半月谈网)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