攀枝花作为“三线建设”而崛起的资源型工业城市,2000年左右,攀枝花市最初的建设者们成批进入老年,截至2020年底,全市60岁、65岁及以上人口分别达23.96万人、19.25万人,占常住人口的19.76%、15.88%,高出全国1.06、2.38个百分点,已成为深度老龄化城市。近年来,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攀枝花市委、市政府高点定位、及早谋划,聚焦老年健康和出生人口关切,抓住国家医养结合、康复辅助器具产业综合创新、安宁疗护等试点机遇,统筹推进“一老一小”整体解决方案,全域推进医养结合服务,努力构建医养康养活力老龄社会。
医养结合分类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体系逐步完善
根据居家、社区和机构老年人的不同需求,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推动不同场景健康养老服务有序发展。
一是做实居家健康管理服务,支持家庭养老“安心住”。落实《老年健康与医养结合服务管理工作规范》,建立《攀枝花市医养结合服务项目清单》,明确康复指导、护理技能指导、失能老年人健康评估等21项医养结合服务内容。2020年,开展血糖血压测量、保健咨询、营养改善指导等服务47.42万人次。发挥中医药服务老年人群优势,100%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和90%乡镇卫生院能开展10项以上的中医药为老服务技术。
二是建立社区医养服务功能,引导社区养老“放心住”。建设集手机APP、12349服务热线、“一键通”应答等功能于一体的“攀枝花市智慧健康养老服务信息平台”;实施社区医养结合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在全市6个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开展医养结合服务项目建设,推动构建方便可及的居家社区医养结合服务圈。
三是提升机构医养服务能力,支撑机构养老“舒心住”。近3年来,市、县(区)财政累计投入资金3亿元用于健康养老服务业。医养结合机构按老人失能程度和床位建设难易程度给予每床每月100-300元的运营补助、每床1-2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助;对符合条件的癌症终末期安宁疗护患者,依据机构级别可享受300-400元的床日费用标准结算政策,相关标准位居全国前列。发挥二级以上医疗机构优质资源优势,建成5家三级医院牵头、8家二级医院支撑、65家基层医疗机构为成员的纵向医养联合体,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签约服务率达100%。
医养康养业态日渐丰富医养结合产业提速发展
促进医疗卫生与康养产业融合发展,探索健康与长期照护、辅具制造、文化旅游结合效益。
一是打造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引领康养服务高质量发展。依托丰富医疗卫生资源,医养结合产业应运而生,全市建成医养结合服务机构62家,拥有床位6500余张,其中民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33家、床位3712张,床位占比达57.1%,民办医养结合服务机构呈现“百花齐放”局面。率先制定9项医养结合地方标准,启动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创建活动,命名攀枝花市第二人民医院、幸福记忆养护院等8个单位为首批医养结合服务示范单位,提档升级普达颐养护理院等6个项目,推进医养康养服务高质量发展。
二是培育康复辅具制造产业,形成多点支撑发展格局。建成攀枝花康复辅助器具园区,引进3D打印康复辅具装配中心等一批健康产业项目,依托全市医疗机构、养老机构,设置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点,为患者量身定制康复辅具。建设杨家坪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站,开展社区康复辅助器具租赁服务,不断完善康复辅助器具配置服务网络。目前,康复辅助器具产业园总产值达到2.1亿元。
三是开发“养生休闲型”健康旅游,建设阳光康养旅游目的地。按照“全域化布局、全龄化服务、全时段开发”理念,培育出红格温泉度假酒店、普达十方养生会馆等一批特色健康旅游项目,推出药浴、熏蒸、拔罐等中医特色服务,打造米易“歧黄养生大院”、梅花园等集“医疗、养生、养心、休闲”为一体的健康旅游综合体。升级打造旅游区健康管理服务,在酒店、旅游区、老年公寓规划设置“健康自助小屋”,配备健康一体机,可自主测量体温、血压、血糖、总胆固醇等数据。除2020年受全球疫情影响,健康旅游收入下降外,健康旅游总收入从2016年242.6亿元增加至2019年415.86亿元,年均增长19.68%。
配套实施生育支持措施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出台生育支持政策,积极发展托育服务体系,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促进人口均衡发展。
一是提升产前服务,引导适育夫妻“放心生”。采取医保报销、财政兜底方式,为孕产妇提供产前定额检查、免费住院分娩服务,对有生育意愿的家庭,提供生育咨询、婚前医学检查、孕前优生检查、产前5次检查和产后访视等服务,按政策每多生育一孩,住院分娩定额标准提高15%。
二是改善职场环境,鼓励职场夫妻“大胆生”。实施优化女性职场环境专项行动,督促全面落实孕产妇产假制度、生育津贴制度、陪产假制度,明确生育津贴标准低于本人工资的,由用人单位补齐,并建立生育津贴计发天数递增制度,按政策每多生育一孩生育津贴计发天数增加15天。
三是推出育儿补贴,助力已育夫妻“轻松养”。在全国率先实施育儿补贴政策,自今年6月12日起,对按政策生育第二、第三个孩子并符合相关条件的家庭,每月每孩发放500元育儿补贴金,直至孩子3周岁,减轻已育夫妻养育负担。
四是发展公益照护,确保孩子“有人看”。推进婴幼儿托育服务发展,依托社区拓展服务功能创办“四点半学校”,通过党费补贴、工会补助的方式,聘请志愿者、退休教师等担任教师,在工作日下午5:00-7:00免费提供文化课程、兴趣特长等12项辅导,实现儿童照护结束时间与家长下班时间有效衔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