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养老产业 > 动态
保险+养老“城心养老”提供新选择
作者:   来源: 同花顺财经  2021-12-29


  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如何满足日益增长的养老服务需求,打造完善有效的养老服务体系,成为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关键。

  近日,由中国老年学和老年医学学会老龄金融分会、清华大学银色经济与健康财富指数课题组、大家保险集团联合发布的《中国城市养老服务需求报告(2021)》(以下简称《报告》)显示,在社区养老和机构养老需求比例逐步提升的背景下,“城心养老”模式受到市场欢迎。

  所谓“城心养老”,即一种生活在城市中心的养老方式,为老人在原先熟悉的居住环境里提供临近子女、临近医疗、生活配套完善的养老服务。

  《报告》显示,基于“城心养老”机构提供的区位条件和医疗条件,83.1%的受访者表示愿意接受“城心养老”的养老模式,另有2.4%的受访者无法接受,这意味着“城心养老”机构的产品形态基本符合居民养老核心诉求及未来养老机构发展趋势。

 

  机构养老全面开花

  日前,《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加强新时代老龄工作的意见》从健全养老服务体系、完善老年人健康支撑体系、促进老年人社会参与等多方面再度强化养老服务工作。其中还提到,鼓励成年子女与老年父母就近居住或共同生活,履行赡养义务、承担照料责任。

  事实上,早在2007年,保险行业就开始探索“保险+养老”创新模式。多家保险公司陆续通过重资产、轻资产等模式加入养老社区的建设与运营中,通过整合养老资源,将多层次的养老服务与保单有机结合,以刚性的养老需求带动相对低频的保险需求,形成新的销售场景和客户群体。如此,既实现了从客户需求出发定制服务方案,也为自己打开了转型发展的广阔空间。

  从具体模式看,一是通过重资产运作模式,保险公司直接参与到养老地产的建设与运用中。例如,最早布局的泰康保险以及中国人寿(601628)、新华保险(601336)和中国太保等;轻重并行的模式也受到了保险公司的青睐,但需要保险公司一定程度上参与到房地产的开发和建设中。二是采用纯轻资产运作模式,如大家保险推出的“城心养老”模式。

  随着保险机构不断延伸保险业务范围,“保险+养老”的模式也日渐成熟,各种养老社区模式纷纷出现。据统计,截至目前,已有13家保险机构投资了近60个养老社区项目,为全国20余省市提供超8万张床位,有效促进了养老健康服务业的发展。

 

  满足差异化养老需求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公众对保险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诉求,保险需求逐步从浅层次的风险、财富管理,向深层次、品质性、服务型的保险诉求转化。因此,保险行业进入养老领域,除做好传统的资金型养老产品外,积极布局服务型养老产品是必然选择。

  从当前保险公司布局“城心养老”的情况来看,主要聚焦城市核心区,建设更侧重专业护理功能的养老服务体系。在公众最关心的医疗资源方面,“城心养老”社区以紧邻三甲、医养结合为特色,为全龄段老人提供从独立生活、辅助生活到专业护理的一站式养老服务。

  大家保险集团董事长何肖锋表示,未来,居家养老虽然仍是养老的主流选择,但“城心养老”社区模式将促使越来越多老年人选择去机构养老。越来越多的老年人期待能够在养老中得到全方位资源保障,既不远离原有生活环境,又不脱离已有社交生活圈,不与家庭亲友分离,不用担心康养保障,过上“身在城市、社区共融”的养老生活。

  以大家保险为例,据悉,其目前已在北京设立了三个养老社区,并计划未来3年至5年内,完成在上海、天津、广东等多省份的布局,搭建“城心养老”体系。

  何肖锋表示,“城心养老”应该定位于中等体量规模且以持续照料退休社区为主,一方面,城市中心优质土地资源稀缺注定“城心养老”社区规模不会很大;另一方面,持续照料退休社区这种模式对服务密度和服务质量要求非常高,若“城心养老”社区体量太大,就难以满足每一位入住者定制化的照料需求。无论是“城心养老”中的适老化改造,还是持续高质量的养老服务,都意味着高投入、高门槛、高价值,只有极具实力、眼界长远的机构才能入局,大多数机构一开始就已被排除在关口之外。

  “对于保险公司来说,仅在养老社区的布局并不够,面对广阔的市场前景,需要依托养老服务创新保险产品设计,针对不同需求的客户开发养老服务方案及专属保险产品,通过多层次的产品体系,满足老年人的差异化养老需求。”何肖锋说。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