郑州市目前的社区养老模式存在缺少法律监管及专业人才的困境,养老设施也相对不足,亟须进一步完善。
社区养老机构尚需多方帮助
“怎样让老人在社区舒心养老?这个话题不仅反映了老人的需要,也是我们从事养老事业的人关注和思考的。”郑州晚晴社区托老互助中心负责人曹红玲说,她们作为郑州市较早的一家品牌养老机构,从去年开始进入社区养老领域,希望以专业知识为社区老人服务,用自己的有益探索为郑州市社区养老提供模式和经验。
曹红玲分析说,目前有很多机构和资金在进入养老行业,比如以地产为核心的地产养老,以服务为中心的居家养老等,这些实力企业进入养老行业,看中的是其未来前景。但养老业如果想走远走好不仅在于资金,更重要的是服务。目前社区养老还处在探索阶段,最需要政府解决的是社区养老的场地、部分公益岗位,以及运营补贴等实际问题。
“社区养老是大势所趋。”曹红玲说,目前养老问题存在三个突出特点,一是部分老年人不愿意去敬老院生活,比较倾向于在熟悉的环境养老;二是一些老年人需要临时性、短暂性的照顾和救助;三是子女长期在外的老年人需要长期稳定的赡养照顾。
“让老人生活得幸福和满意是我们一直的追求。”曹红玲呼吁,政府急需尽快制定专项法律法规,对社区养老机构进行监管,提高为老年人服务的质量,真正将资金、物品用于改善老人生活上。
服务多听听老人的声音
“空巢老人最害怕的是孤独。”家住丰产路的李阿姨坦言,独自在家,经常连个说话的人都没有,她最希望有人能和自己聊聊天,疏导一下心里的孤独情绪。“遗憾的是,我所在社区的托老站只有两三个工作人员,没有懂医疗和心理健康的专职服务人员。”
除了精神关怀,就餐问题也是老人们的一大难题。小餐桌服务是社区托老站的主要服务项目之一,但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不少老年人对于小餐桌服务并不买账。家住农科院社区的刘阿姨告诉记者,她是一名空巢老人,社区托老站刚设立的时候就来了,但连续吃了半年的“小饭桌”之后,她就不愿意来了,“经常是饺子面条,饭菜种类太单一,可供选择的太少,平时要是多给我们老人做些粥,配点小菜吃着,就挺好的。”
提意见的不少,得表扬的也有,中原区晚晴养老服务互助中心就受到了辖区居民的好评。晶华城居民范大妈夸赞道,服务人员上门服务时不仅是洗衣做饭,还会特意陪老人聊天谈心,托老站还考虑到老人就餐的特殊性,买来了优质小米等,变着法的给老人们做饭,满足老人的需求。
服务网络有望全城覆盖
国务院近期出台的《关于加快养老服务业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提出,地方对新建城区和新建居住(小)区,要按照人均用地不少于0.1平方米的标准配套建设养老服务设施,并与住宅同步规划、同步交付使用。老城区和已建成居住(小)区要限期通过购置等方式开辟养老服务设施。
同时,2012年郑州市发布《郑州市老龄事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提出,“十二五”末,全市居家养老服务网络将覆盖城市所有街道、社区和80%以上的乡镇、60%以上的行政村。郑州市将坚持政府主导与社会兴办相结合、坚持“政府购买”与“个人购买”服务相结合,因地制宜稳步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对城乡“三无”老人、独生子女和计生双女父母老人及其他身边无子女照顾的高龄困难老人,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提供福利性服务。对有一定经济能力的居家老年人,通过“个人购买服务”的形式,区别情况提供有偿或低偿服务,满足不同层次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来源:郑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