部分银行资管产品主打养老牌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没有预期收益,可以定期赎回、申购,最近的理财市场上,不少资产管理计划或者类资管类产品入市,让很多投资者眼前一亮,其中不少产品还打着“养老”的概念,目前公布的年化收益也颇为诱人,这类产品真的适合当养老金理财吗?
 
    资管类理财抢滩市场
    新产品改变大众理财概念
    说到银行理财产品,很多人脑海中会跳出这样的关键词:“固定期限”、“存入不能取出”、“预期收益基本都能达到”、“低风险”。一位业内人士表示,因为这两年,银行的大众理财产品主打稳健牌,方向大多以货币、债券、票据为主,造成了大众的理解误区,其实这不过是理财产品大类的一种。
    没有预期收益,每月、每季度或者是固定期限开放申购、赎回,定期公布净值,封闭期……最近,一些乐衷于理财投资的市民发现,一些基金的特性被“移植”到了理财产品上。对于市民来说,大批银行资管产品的面世开始颠覆了对理财产品的传统理解,而对于银行来说,无疑是打开了理财市场的新天地。
    其实,对于银行资管产品,各家银行未雨绸缪,早就开始准备,像光大银行总行在今年5月专门成立了资产管理部,将理财产品的投资端转到这个部门,职责则是负责客户资产的投资,并在六月底推出了一款类资管类产品“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试水市场。目前市场上,除了工行的超高净值客户专属多享优势系列产品—理财管理计划A款、B款,还有兴业银行万利宝理财管理计划第一期第1款、2款等。
 
    新产品丰富投资渠道
    没有预期收益,投资者不太适应
    杨女士一直有购买理财产品的习惯,长期、短期、每日滚动的理财产品她都有配置,长期不用的钱她会购买收益相对高、存期较长的理财产品,如一年、半年的产品;短期可能要动的钱她会购买不超过一个月的产品;对于日常使用的钱,她就存在“灵通快线”这类产品中。在她看来,资管产品目前来看收益比较高,流动性还算好,而且不用经常转存,可以作为一种新的投资途径,不过因为没有预期收益,她还是不太敢下手。
    记者了解到,目前来看,资管类产品的运作成绩还不错,如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7月月度年化收益率高达9.3%,最近几月在6%以上。但相比固定收益型理财产品,还是后者比较受欢迎,很多市民还是不太敢做“吃螃蟹的人”,觉得没有预期收益,不是太放心。
 
    部分资管产品主打养老概念
    投资方向以标准化合约为主
    现在,“养老概念”颇为热门,而不少银行类资管理财产品就跟“养老金融”结合起来。如光大银行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就是一款这样的产品,起点金额10万元,存续期为15年,建议中长期持有,设置6个月的封闭期,封闭期满后,每月可在固定开放日赎回、申购,满一年后赎回可免手续费,每日,银行会公布产品的净值变化。
    为体现养老概念,该产品设置了一个养老指数作为基准收益,即为“银行一年期定存利率+2%”,约定如果实际投资业绩超过了基准,光大银行收取超额收益的20%作为管理费,如果实际投资业绩低于基准,光大银行会按季度以本年度提取的业绩报酬回补实际收益。在投资方向上,为境内外市场具有良好收益性与流动性的金融工具,以境内固定收益类产品为核心,其中境内银行存款、货币市场工具、债券类产品、准债券类产品等固定收益类资产投资比例为产品资产净值的50%-100%;境内公募基金、券商集合计划、阳光私募、专户产品等非固定收益类资产和QDII类组合产品投资比例为产品资产净值的0-30%。
    另外一家股份制银行,也刚刚结束了两期产品的募集,部分网点在宣传上也主打“老年金融”的概念,起点金额为5万,建议老年人可以将退休工资以定期申购的方式每月存入,将部分收益取出作为日常开销。从产品设计上看,其投资标的全部为标准化合约,与常规理财相同。
 
    到底合不合适做养老产品
    还要看具体情况
    银行资管类产品是否适合作为“养老理财”的一种途径呢?没有预期收益是否就表示其风险大于其他的理财产品呢?
    一家银行的理财经理表示,理财产品的风险高低是由投资方向决定的,每个产品都有风险等级评定,与产品类型无关,如光大的“颐享阳光养老理财产品”的风险是二星级,属于稳健,并不是很高。银行任何一款理财产品都很难说适合作为某一特定人群,或者特定用途的理财,关键还是看投资者本身是否适合,所以消费者选择理财,首先要考虑的是自己的需求,和自己的投资习惯。他表示,自己本行销售的类资管理财产品,与原来的投资方向、收益,变化都不大,就是用测算收益替代了预期收益,增加了定期赎回、申购环节。
    目前来看,资管类产品的出现能否帮助银行绕开“8号文”的限制还不好说,当前银行资管产品还在试水阶段,各家银行尚在摸着石头过河。光大银行宁波分行理财中心副主任毛彤巍表示,目前银行理财产品同质化严重,收益也比较相近,资管产品的出现,是否能打破同质化的局面很难说,但是,银行的投资能力会成为左右产品发行的重要因素,投资能力强的银行更容易脱颖而出。
 
    (来源:现代金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