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老龄化快速发展,养老服务缺口不断加大。记者采访发现,虽然政府鼓励社会组织承接养老服务,但民办养老机构目前“能力不强”,设立、运营、竞争等方面都需扶持。
难肩重任
资料显示,2009年开始,我国老龄化进入快速发展阶段,老年人口将年均增加800万至900万。截止2012年,我国60岁以上老人1.94亿,预计到2050年进入重度老龄化阶段,老年人口将达4.37亿,约占总人口的30%。
与老年人口数相比,现有养老机构承载量很小。相关统计显示,截止2012年,全国各类养老服务机构44304个,拥有床位416.5万张,收养老年人293.6万。
记者采访了解到,过去政府集中提供养老服务,社会福利机构由国家投资。但从国际经验和我国具体情况看,未来趋势是政府将“权力下放”,鼓励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但社会组织承接养老服务的现状并不乐观。
贵州省民政厅社会福利和慈善事业促进处处长许家豪说,社会力量投资的养老机构大多为租房开办,硬件设施、服务管理等较为落后,缺乏竞争力和发展后劲。难以很好提供照料护理、医疗康复、精神慰藉等服务。
一方面,民办养老机构床位严重不足;另一方面,由于民办养老机构硬件设施、专业服务等跟不上,老人不愿去,床位利用率低。
制约因素
记者采访发现,民办养老机构在设立和运营过程中,经常受到一些不公正待遇,制约了其成长壮大步伐。
首先,民营养老机构发起设立难。专家认为,从目前对社会组织的管理制度来看,社会组织需要有两个主管单位,一是民政部门,二是社会组织的业务主管单位。由此,变相提高了社会组织的准入门槛。
贵州省一家养老机构的经营者向记者吐露苦衷:“从今年4月初开始跑,直到7月20日才拿到‘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证书’,所有证明办下来耗时3个多月,各种花销算下来2万多元。”这位经营者说,“某些部门工作人员摆架子,上门验收,让我找私家车接他们,找出租车都不行。有些单位,我全部按照要求做了,可是就不给出具验收合格证明,后来我四处求人托关系才办下来。”
其次,各项优惠政策落实难。业内人士提出,虽然国家为了扶持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并在土地供应、资金补助、税费减免等方面出台了优惠政策,但由于一些地方未将国家和省里的政策具体化,缺少配套措施,未能充分发挥优惠政策对社会力量参与养老服务事业的激励与扶持作用。
记者在贵州等地采访了解到,一些地方经济不发达,优惠政策没有具体化,对民间资本介入养老不能起到激励扶持作用。
长沙民政职业技术学院医学院院长黄岩松说,养老补贴额度本来就不大,民办养老机构很难获得。
此外,缺乏公平的竞争环境。记者在湖南采访了解到,不少公办养老院财政补贴高,环境设施好,实际收费不是很高,民办养老机构很难与之竞争。
君孝天下湖南养老服务公司董事长白建萍认为,公办养老机构应该“保基本”,真正要管的是五保老人、孤寡老人等,民办养老机构针对的是消费能力较高的老年群体。而现在一些条件较好的老人去了公办养老机构,公办养老机构“抢”了民办养老机构的“饭”。
发挥职能
业内人士提出,为了提高社会组织参与养老服务的积极性,提升民办养老机构的服务能力,缩小养老服务缺口,各地政府应在三方面发挥作用。
一是着力解决民办养老机构的用地问题。不少民办养老机构负责人提出,土地问题是重中之重,建议对养老规划用地给予优惠。
“解决中国老龄化问题需多部门联动,否则实施起来很困难。”湖南康乐年华养老服务公司董事长袁云犁说。
二是为民办养老机构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提高民办养老机构竞争力,一个方法是落实各项优惠和补贴。
湖南省浏阳市民政局相关负责人说,政府对民办养老机构给予日常补贴的政策要落实。比如,床位奖励、护理人员工资补助、老人补助等,对非营利性养老机构应减免税收。
“即使没有落实补贴政策,也要营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袁云犁说,“政府应当明确公办养老机构在其区域范围内首先要解决‘三无’‘五保’老人的供养,再解决失能半失能、贫困老人的问题,不接收有钱的老人,这样才能‘倒逼’有消费能力的老人选择民办养老机构,实现错位竞争。”
三是帮助民办养老机构降低风险。近来,湖南省发生多起老年人走失、摔伤致死事故,牵涉不少民办养老机构,这成为社会资本面临的较大经营风险,也影响养老机构的可持续发展。随着今后民办养老机构越来越多,产业的问题和风险可能日益增加,这需要政府部门进行制度设计和出台配套措施。
黄岩松认为,养老是高风险行业,政府应当健全制度,引导养老机构规避风险。比如,完善老年人意外伤害保险,学习香港的养老机构,对老人跌倒等事故制定一整套措施规避风险,发生事故后有一整套处理预案,等等。
(来源:新华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