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常回家看看”被写入法律条文,当全国第一个老人节过去,忙碌的日常生活终究要将儿女们从年迈的父母身边扯开。
我们的父母将如何养老?这成了当下老百姓最关注的热点民生问题之一,去年就已有100多万老龄人口的昆明,如何更好地实现老有所养成了党委政府关注的重中之重。在多数老人“养身”基本得到保障的同时,“养心”就愈发成为老人们最喜爱方式,但在昆明,“文化养老”却显得拥挤了一些——想要通过社会交往、兴趣爱好来填补精神缺失的老人们,面对的是老年大学一名难报的现状和日渐拥挤的广场舞公园……
现状:百万老人95%居家养老
截至2012年的统计数字,昆明60岁以上的户籍老年人有87万余人,加上外来老年人,昆明60岁以上的老龄人口约有100万人,人口老龄化形势严峻。就目前昆明人普遍的养老方式而言大致有两种:一是居家养老,二是机构养老。但各类养老机构的床位数量仅占老龄人口的18%,起码要到2015年,这个百分比才有可能提高到国家标准30%。此外,现在全市有城乡敬老院66所,社会福利院7所,解决的都是“三无”老人、“五保”老人的养老问题,并非所有有意愿入住的老年人都能得偿所愿。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共有46个,床位9422张。全市各类养老机构的总床位为16000余张。养老院,特别是价格便宜、服务贴心的养老院“一位难求”的现状及养老传统观念决定了全市有95%的老年人选择居家养老。
也由此,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方式正成为昆明养老事业发展的方向。现阶段,盘龙、西山、安宁已率先探索由政府为高龄、困难老人购买养老服务,受到老年人欢迎。今年,全市将再建60个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到2015年,全市将实现城区70%的区域、农村10%的地区有社区养老服务中心。
然而,这些居家养老的老人们到哪里运动、健身、学习、社交?除了公园、老年大学,他们似乎并没有更多选择,问题是,这两个平台资源有限,已经颇为拥挤。
老年大学:万人扎堆 学位紧张
据统计,目前昆明市老年大学共有60个专业、266个教学班,教师100余人,在校学员突破1万人,班级数和学员数均创历史新高。由于学费便宜,凭借退休证每学年只需交150元的学费,且老师水平高,可选专业多,因此吸引了众多老年人报名。由于报名人数太多,类似交际舞、钢琴这样的热门课程每人只能限报一项。
市老年大学宣传处负责人冯老师介绍,为解决学位紧缺的问题,学校领导主动走出校门,积极与区级老年学校合作,以整合并充分利用城区老年教育资源。如:主动向城区老年大学推荐在本校颇受欢迎的教师到区级老年大学开办授课;学校要求负责招生的老师主动向没有报上名的学员推荐周边的区级老年大学就读。通过有意识的资源整合,既满足了老年人学习的愿望,也使区级老年大学的社会公益资源得到了充分利用。
周一上午9点半,在一曲《My Heart Will Go On》的悠扬歌声中,昆明市老年大学时装表演班的60多位同学开始了基础的台步练习,看着她们轻盈的步伐,很难想象这些学生的年龄加起来已经超过3600岁。61岁的宋信珍身材窈窕,看上去不足50岁,“我年轻时就很喜欢跳舞,但工作太忙,没时间练习。”她说,自己从小就爱美,曾怀抱着一个“模特梦”,“退休后我就来到老年大学,除了时装表演班,还学着健美操、瑜伽和舞蹈。”而同班的杨阿姨也同样过着充实的退休生活,“除了来这里上课,一三五我要到KTV练歌,还要学民族舞、国标、电子琴,每天的生活排得满满当当,幸亏孙女已经上小学不用我带了。”她说。
养心:文化养老需求旺盛
除了书法、诗词、民乐、钢琴、京剧、烹调、国学、象棋、形体、声乐、舞蹈、太极等传统课程,近年来,老年大学还新开了摄影、电脑、英语口语等课程。“来老年大学学习的老人们很大部分都是知识分子,他们不满足于传统的养老方式,他们更追求自我价值。”冯老师说,“许多老人不认为退休就意味着单调、枯燥的生活。相比上一辈的老人,现在的老人更会享受生活,他们会到处旅游、寻找自己的兴趣爱好,甚至去深造某一方面的技能。”她认为,这是一代完全不同的老年人,一代不像老人的老年人,精神寄托与自我价值的实现是他们的需求。但问题是,目前相应的服务机构还没能及时提供足够的机会给这些有文化养老需求的老年人。而业内人士分析,未来针对老年人的培训机构将有很大的市场潜力。
(来源:昆明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