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向可持续退休生活 以创新迎战长寿风险
作者:   来源:   2025-05-13

微信图片_20250512202129.jpg

       在人口结构急剧变化和经济不明朗的双重冲击下,如何确保退休保障制度的可持续性,已成为一项严峻的挑战。

       根据预测,到2050年,亚太地区60岁及以上人口将超过13亿,占总人口超过四分之一,较2020年的6.3亿大幅增加。目前,日本是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社会,2024年近三成人口为65岁及以上长者;韩国和泰国紧随其后,长者比例接近两成;中国也有一成半人口属长者。至于香港,预计到2050年将成为全球人口老龄化最严重的城市,届时四成居民将年满65岁。

       香港中文大学(中大)商学院金融学系谭炳照精算学教授李兆恒教授,早前在泰国曼谷出席《经济学人》主办的“亚洲可持续发展周”时指出:“亚太地区的人均寿命在过去十年增加了三年,但出生率却持续下跌,跌破人口更替水平,形成少子高龄化的结构问题,将对经济带来深远影响。”

 

       重塑退休制度 保障长远经济安全

       面对日益严峻的人口结构失衡问题,李教授强调,退休保障的可持续性对政府、企业及个人而言都极为重要。

       目前,许多国家仍然依赖“现收现付”制度,即以在职人士的供款来支付退休人士的福利。然而,当劳动人口减少,加上长寿和经济波动等因素,这种制度承受的压力越来越大。而一些已发展经济体广泛采用的“固定给付”制度,即保证终身派发退休金,则令政府的财政负担百上加斤。

       李教授解释:“纳税人数减少、社会福利服务需求增加,导致‘现收现付’制度难以维持;而寿命延长也意味着退休金需要支付更长时间,加重财政负担。对个人而言,人口持续老化,也令维持个人平稳生活质量和满足基本需求面临更大挑战。”

1747053936687148.jpg

李兆恒教授出席《经济学人》主办的“亚洲可持续发展周”,并在焦点访谈环节分享有关长寿风险的研究,将学术成果转化为业界影响力。

 

       创新对策应对长寿风险

       李教授的研究指出,随着寿命持续延长,“长寿风险”已成为“固定给付”福利制度的主要挑战。加上利率下跌等市场波动,令未来退休金负债的现值上升,进一步拖累财政的可持续性。

       为此,他建议将长寿风险转移至资本市场,通过与预期寿命挂钩的金融工具,以助分散风险、稳定回报。

       “其中一项创新工具,是利用与寿命挂钩的金融产品,例如‘长寿债券’,将风险转移至市场。如果人均寿命上升,这类债券的回报也会相应提高。退休金计划可以通过持有长寿债券,对冲潜在的额外开支。”李教授指出,此举有助优化资产与负债的配对,促进退休金制度的稳健发展。

 

       建立个人财务韧性

       除了在制度层面进行改革,李教授也鼓励市民及早规划退休生活,了解雇主提供的退休金计划,以便作出明智决定。

       “具有可持续意识的消费者,应及早规划并了解个人可以运用的工具和资源。例如,在雇佣退休金计划的参与者中,多数人并不清楚这些计划的细节。其实,在投资前应先详细了解清楚。”他又强调,提升财务知识对个人至关重要,建议市民善用政府提供的税务优惠,灵活调整风险承担策略,增强应对突发情况的能力。他特别提醒,在人生不同阶段,个人的风险承担能力亦会有所变化。

       他补充说:“财务知识不仅是累积退休资产的问题,更重要的是要了解风险。不同人生阶段会面临不同风险,例如职业变动、疾病、家庭变故等,这些都应纳入整体规划之中。”

1747054131342137.jpg

在《经济学人》主办的“亚洲可持续发展周”中,李兆恒教授与地区商界领袖及记者会面,就可持续的退休金发展交换意见。

 

       公私合营推动制度改革

       为缓解公共退休金制度的压力,李教授呼吁政府与私营机构加强合作,通过政策和监管,鼓励私人退休计划采用长寿债券等风险管理工具,并开发崭新的退休产品,例如具备长寿保障的混合式计划,以回应人口老龄化下多样化的需求。

       他还提到,世界银行提出的三大支柱制度框架,可作为构建退休制度韧性的蓝本,包括作为社会安全网的公共退休金、强制性私人储蓄以补充公共支持,以及自愿性储蓄。

 

       发掘银发经济新机遇

       李教授最后指出,人口老龄化不应只被视为负担,而应积极推动成为经济和社会转型的催化剂。他认为,通过扩大雇主退休金计划的覆盖范围,以及动员庞大的退休金资本,可以推动基建、科技及可持续发展项目。“在社会人口新结构下,‘银发经济’蕴藏巨大的潜力,可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动力。”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