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年11月2日,财政部财政科学研究所所长贾康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和全国老龄工作委员会办公室联合主办的 “中国老龄事业发展高层论坛”上表示,中国已经进入了老龄社会,而且按照老龄化的轨迹继续发展。整个社会在支付养老方面的投入和老龄化相关的医疗服务投入上,会是今后几十年我们社会面临的最大压力,而压力的顶峰可能会出现在2030到2033年。
“在中国老龄事业发展的概念中,必须和老龄产业这个概念一起讨论,老龄事业和老龄产业要结合发展。 ”贾康说,目前我国对于老龄事业的有效供给明显不足,这一问题在某些方面已经形成了尖锐的矛盾。面对这些不能回避的矛盾和问题,需要政府和民间合作,调动一切可能调动的潜力和积极性,来应对今后很长时间段内的挑战和考验。
在财税支持和金融互动支持方面,贾康认为需要从三大视角来审视我国的老龄化问题。
“第一,我们必须尽快使我们的基本养老体系进一步合理化并提升它的运作绩效。 ”贾康说,基本养老体系需要政府牵头,它所要调动的力量是社会统筹和个人账户相结合的“蓄水池”。现在由于各地的养老金账户并不统一,互济功能就无法得到升级。从全国的总账上算,我国养老金可用资金是有余额的,但很多地方人口老龄化到来的比较早,已经出现了多年的年度支付基本养老金缺口。所以,应该将这些分散的“蓄水池”合成一个全社会统筹的“大蓄水池”,这样就促进了互济功能的升级,使我们的资源配置更加合理。
贾康认为,除基本养老之外,我国的养老体系还必须讨论其他多样化的支柱。比如企业年金和职业年金,以及商业性养老保险为代表的,更能体现不同层次支持力量的制度安排。从这个视角来说,从基本养老到多支柱的结合来进行分层保障,形成应对现实需要的供给体系。
对于企业年金制度,贾康提出可以参考“美国401K”的经验,给予参与者个人所得税税收递延的优惠。但在我国还需注意一些特别的制约,比如企业年金、职业年金是跟各个市场主体在运行中的财务状况相关的,如果我们有一大批主体不是依靠公平竞争来形成很好的财务支持力量,而是靠垄断等特殊因素,那这个体系运行起来就会对中国社会产生更多的负面影响。所以,如何形成合理的配套改革方案,需要各方共同努力进行合理优化。
财政在基本养老体系的支持方面,贾康表示应该抓住一些重点问题。比如这些年我们支持的国家战略级储备是以全国社保基金的名义进行管理,这个战略储备是社会保障理事会管理的社保基金,已经有近万亿元的资金储备规模。对于这样的基金在管理上有一个特别的要求,就是要跑赢通货膨胀。如何通过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团队管理它,让它能够保值增值,还需要我们不断探索。
贾康表示,对于老龄化的第二个大的视角是养老体系的多样化。我们整个社会,首先从城镇居民以及有一定发达水平的农村地区开始,进行多样化的探索,包括税收优惠、政府专项支持、财政资金补贴、政府采购方面给予支持,多方面合作推进多元化的养老产业发展。
贾康认为,我们在进一步优化政府主要投入财力维护的敬老院、养老院基础上,应该让更多的社会力量参与。同时发展社区养老、居家养老、老年大学等多种养老方式。养老产业的多元化发展,还可以一直延伸到和金融直接对接的方式,像以房养老这样的反向抵押贷款等形式,就是在产业化概念下发展老龄事业。
在社区养老方面,贾康认为可以使其和财政的支持结合在一起,调动具有专业素质的主体进入,由政府采购来实现。政府采购可以让更多的市场主体,包括民间主体充分发挥他们的聪明才智,在透明的竞争中,政府购买他们提供的产品和服务,满足整个社会公共需要,一般都是准公共产品,包括支持养老产业发展所需要的机制。
“除了政府给予一些专项的资助和补贴之外,应该把财政和金融方面的杠杆结合起来,通过贴息、信用担保等方式给予支持,这个支持使财政资金产生了放大效应。”贾康说,贴息比例的倒数就是资金的放大倍数。比如融资要求的是10%利率水平,而取得资金的主体能承担的仅为5%,财政把另外5%补贴以后,财政用5%的资金拉动了相当于100%资金量,即20倍规模的总资金进入,这是非常值得鼓励和肯定的。
除了社保体系的完善和养老体系的多元化发展外,贾康认为第三个视角是应该满足有个性的、有专业资质的主体的需要。比如在财税和金融上支持那些有资质、有专业化水准的服务主体。在维护公平竞争,同时注意防范风险和化解矛盾的前提下,促进行业自律和监管,使这样的主体能够相对顺利发展起来。
贾康认为,应对中国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要靠大量的分散的主体和民间的智慧、潜力和活力释放。原则上政府应该把自己的定位把握好,既不越位,又不缺位,维持社会信息的畅通,创造企业和产业发展之间公平竞争的环境。
贾康表示,“我们在支持养老产业、养老事业发展方面,应该完善配套和激励机制,应该找到一套有利的组合让这些因素在市场上发育、成长起来。要培育一批具有个性的、有资质的主体,他们成长起来以后,一起来应对老龄化的压力和挑战。 ”
(来源:中国经济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