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步走、书画展、联谊会……在新乡,今年的“敬老月”格外热闹,各区县以多种形式的活动为老人带来欢乐。然而,日益严峻的老龄化问题,对养老提出了新的挑战。10月28日,记者从新乡市老龄办获悉,截至去年底,全市571万常住人口中,60岁以上的有73万人,老龄人口比例高达13%,超过老龄化社会标准3个百分点,这73万人中,又有近一半是空巢老人。养老难题,该如何破解?
老龄化形势严峻
73万花甲老人,近半数“空巢”
10月下旬,新乡天气逐渐转凉。凌晨5点半,天还没亮,路上几乎没有行人。一条身影在健康路一条胡同中缓缓出现,朝着附近的解放路体育场方向挪动。
今年72岁的张老太,老伴去世后一个人生活。每天这个时候,她都会起床去体育场晨练。7点左右,晨练结束,她在路边的菜摊上挑些蔬菜。回到家中,做早饭,洗衣服,整理房间;做午饭,午休,看电视;做晚饭,晚上9点睡觉。她的生活“日程表”基本固定,全部过程,都是她一个人完成。
除了一个出嫁的女儿,张老太还有两个儿子,他们各自成了家,忙着自己的工作,都不在张老太身边。每个周六,儿女们会在张老太家里一起吃中午饭。因此,周六是张老太在一周当中说话最多的一天。
根据新乡市老龄办统计的数据,截至2012年底,全市常住人口571万,60岁以上老年人73万(城镇老年人口32.97万,农村老年人口40.07万),占全市总人口的13%。其中,空巢老年人口已达35.77万人。
通常,国际上把60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比例达到10%,或65岁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达到7%作为国家或地区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标准。新乡市老龄办主任胡解冰告诉记者,按照这个标准,新乡的老龄化形势十分严峻。
“一定程度上讲,人口老龄化是件好事。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结果显示,2010年我国人口平均预期寿命达到74.83岁,比10年前提高了3.43岁。正是生活水平和医疗水平的提高,才使得人们的寿命得以延长,这同时加快了老龄化的速度。随之而来的就是日趋严峻的养老问题。”胡解冰告诉记者,尤其是高龄老人和失能、失智老人的生活照料、康复护理、医疗保健、精神文化等方面的问题日益凸显。
想住养老院?得排队!
机构养老床位紧缺,养老产业日渐兴盛
“民办公助”是新乡市兴办养老机构的一大举措。政策的支持下,涌现出了夕阳红养老院、小保姆护理院等一批具有示范作用的先进典型。
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各类养老机构(日间照料、居家养老)226家,其中公办养老机构105所,社会办养老机构52所,居家养老中心(站)42个,农村幸福大院27所,养老床位共计14846张。这些床位,能否满足目前的养老需求呢?记者通过走访调查,得到了否定的答案。
10月21日下午,赵先生带着自己70多岁的父母来到红旗区文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参观完毕,看父母都挺满意,赵先生决定,让他们在这里养老。不料,工作人员告知床位已满,赵先生只好怏怏离开。
红旗区文化街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是一家集机构养老、居家养老、卫生医疗“三位一体”的综合性养老机构。该中心六楼的养老床位共有20张,全住上了老年人。在这20位老人当中,失能、失智老人居多,80岁以上的占了六七成。
“‘医养结合’,具有很大的优势。”该中心的彭院长告诉记者,在那里,老人们可以接受到专业的医护服务,更有助于健康养老,度过幸福晚年。目前,他们规划的一家从居家养老、集中养老直至临终关怀的二级康复院,已获省卫生厅审批,正在建设。
“以前,有些子女想把父母送进养老院,但父母会觉得受到了子女的冷落;而有些老年人想住进养老院,又怕子女受非议。”彭院长说,如今,人们养老观念转变了,养老产业也慢慢发展起来了。
打造“15分钟生活圈”
12349热线响不停,居家养老备受欢迎
“理个发5块钱,洗衣服3块钱,用了上边发的代金券,还能再便宜2块。打个电话人家就上门,还比外边便宜,真是没想到12349的服务会这么实惠周到。”提起新乡市12349居家养老便民呼叫中心,69岁的李建国老人竖起了大拇指。
2012年7月,新乡市12349居家养老便民呼叫中心成立,整合多种社会服务资源,为老年人提供日常照料、紧急救援、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等多种服务项目,为社区老年人打造“15分钟生活圈”。
“我在启明小区,我想请你们来帮我购物,你们能来吗?”在12349居家养老便民呼叫中心,电话一个接着一个。该中心负责人卢世欣告诉记者,最忙的时候,一天内打进来的电话有三四百通。自热线开通以来,该中心共接到老人及子女来电2万多次,回访的6000多人次中,满意度高达99%。
去年10月14日,新乡市首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成立,采用“医养结合”方式,服务辖区内的“三无”(无子女赡养、无劳动能力、无生活来源)老人以及空巢老人,开展为老人代办采买、给老人送饭等服务。如今,新乡市的各个县区都设有居家养老服务中心。
在长垣县黄河滩区,十里八乡的人都知道,赵堤镇大寨村有个居家养老服务站。一年前,农民李配兴自己投资50多万办了这家服务站。在那里,老人可以免费打麻将、下棋、看电视、上网、KTV。而在新乡县翟坡镇、获嘉县史庄镇等地,以“就近服务、不跨自然村、相对熟悉”为特征的“幸福大院”建设也是如火如荼。
“家门口养老这种方式,受到了很多老年人的欢迎。”据胡解冰介绍,这种模式既避免了在养老院养老亲情淡薄的问题,又解决了传统居家养老服务不足的难题,是今后养老问题发展的一个重要方向。
“文化养老”渐成热潮
老年生活多姿多彩,今日“夕阳”分外红
重阳节恰逢第一个法定“老年节”,节前节后,新乡市各区县举办的健步走、书画展、联谊会、健康义诊等活动遍地开花。在社会各界对老年人表示关怀的同时,老年人自己,也迸发出了“夕阳分外红”的光彩。
10月1日上午,2000余名身着鲜艳运动衫的老年人,将新乡市体育场“装扮”得异常喜庆。在此,新乡市老年节健步走活动拉开序幕。
“我经常参加健身活动,身体还不错,几圈走下来一点儿没觉着累,反而觉得更神清气爽了。”绕着400米长的跑道走了3圈下来,年已七旬的田秀英老人一口大气儿都没喘。
人们在物质生活条件不断改善的同时,对精神文化生活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在养老模式中,我们提出了‘文化养老’这个概念。在全省首家开办了老年远程教育大学,在全市养老机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农村幸福大院中积极推行开办老年教育学校、设立老年文化活动室等,将养老服务机构办成老年人的学校和乐园。”胡解冰告诉记者,近年来,他们通过多种措施,丰富了老年人的精神文化生活。
记者从新乡市老干部大学了解到,自1987年该校创建以来,学习人次达5万多。目前,该校每学期前来报名的老年学员就有3000多人,与2004年相比增加了一倍。学校开设了书法绘画、医学保健、戏曲歌舞、电脑摄影等40多个专业供学员选择。
赵爱华3年前从一家企业退休后,就到市老干部大学报了美术班。她说,小时候家里穷,没有足够的钱去上学。参加工作后,有点儿闲钱和时间就去报各种学习班,为自己充电。“没想到退休后,生活更丰富多彩。上了老年大学,感觉自己年轻了,学知识也开阔了视野,圆了自己的大学梦。”
三年养老规划
建立新型养老服务体系,每千名老人拥有30张床位
胡解冰告诉记者,到2015年,新乡市将建成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服务为支撑、国有养老机构为示范、社会力量兴办的养老机构为骨干的新型养老服务体系。
新乡市将把社会养老福利设施建设纳入城乡建设规划,在优先满足城乡“三无”、“低保”、“五保”老人和失能老人、半失能老人基本养老需求的基础上,逐步扩大到为中、低收入老人提供社会化养老服务。
在城市社区,将新建或改造24个建筑面积不少于200平方米的养老服务中心,每个中心辐射周边2-3个社区开展就近养老服务,使社区居家养老服务覆盖面达到65%。
在农村乡镇,将新建或改造92个老年福利服务中心、农村幸福大院、托老站等一批为老服务设施。另外,通过政府兴建的老年社会福利机构惠民院的建设,新增孤老供养床位数200张,社会养老床位400张。
胡解冰说,通过以上措施,三年内,新乡将达到每千名老年人拥有30张养老床位的目标。
(来源:大河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