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山东省农村幸福院建设现场会议在泰安市召开,推广该市幸福院建设经验。由于人口老龄化进程不断加快,养老成为社会普遍关心关注的问题。尤其是随着工业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的快速推进,农民生产生活方式发生根本变化,大量农村青壮年外出务工或经商,留守、空巢、独居老人大幅增多,农村老人生活照料和精神慰藉问题,成为“老人忧心、子女揪心、政府担心”的社会难题。
今年以来,泰安市以点带面,明确任务目标,强化督导,在全市范围内开展起“农村幸福院”建设,东平县、新泰市、岱岳区等强力推进,将农村养老作为民心工程、德政工程开展,坚持“政府推动、村级主办、互助服务、社会参与、民政监管”的原则,积极探索农村养老服务新途径,走出了一条符合县(市)情、乡情、村情的农村养老工作新路子。
幸福院里设施齐全老人们可颐养天年
东平县沙河站董堂村幸福院里多是两、三位老人一间房,房间里电视机、空调、大衣柜、床头柜、沙发、茶几等家用设施一应俱全。每位老人床头的墙上都悬挂着一张小卡片,上面有老人的照片、姓名、年龄、身体状况、病史、常用药物以及子女联系方式等信息。此外,幸福院还设有独立的伙房、棋牌室、卫生间和浴室,浴室里安装了太阳能。三三两两的老人们聚在一起,打牌、下棋、聊天,洋溢着一派悠然自得的和谐景象。
董堂村幸福院因地制宜综合利用村内房舍资源,由集体投资59.8万元建设。幸福院占地4000平方米,共新建房屋11间,改建村小学旧房10间,硬化路面960平方米,铺设450平方米花砖,绿化面积达460平方米,目前共有22位老人在此生活。
多方筹资梯次发展村养老院遍地开花
彭集街道尚流泽村位于东平县大清河南岸,是个人口大村。2012年6月,尚流泽村通过政府补贴、村集体自筹、个体工商户捐赠、子女自愿捐助等方式筹资130余万元建成了拥有35个房间的幸福院,高标准配齐了各类生活设施,基本解决了老年人生活难题。
在幸福院建设中,东平县制定了占地面积不低于2亩,建筑面积不低于400平方米,床位不少于20张,同时配备必要的卫生、娱乐、健身和取暖设施的标准。资金来源充分发挥政府、集体、社会各方面积极性,聚集多方资源。其中,县财政按床位20张、30张以上标准分别给予一次性开办经费5万元、10万元,对幸福院运行中的水电暖等公共费用进行补贴,标准为每人每年600元。经济条件较好的村则采取独资建设、集体补贴的形式。东平街道顾村创业大户为回报家乡,投资38万元建起占地10亩的互助幸福院,成为了社会爱心捐建的代表。
东平县还出台了一系列文件,明确了民政、财政等22个部门工作责任,并每年设立专项资金用于奖励进度快、标准高、运营好的乡镇、街道,激发了农村幸福院建设的积极性。目前,东平县已有47个村幸福院建成运行,年底将完成100个村幸福院建设,至“十二五”末将覆盖全县所有新型农村社区和30%以上的建制村。
人性化精细化管理养老服务日臻完善
在大羊镇后魏雪村幸福院,郑昌华边给白菜地浇水边介绍:“我是菜园的责任人,在幸福院里能种种菜,和大家一起吃,感觉很满足。”
在农村幸福院,老人离家不离村、离亲不离情,生活需求和精神慰藉都能得到满足。东平农村幸福院突出人性化和精细化管理,每家幸福院都配有一名保洁员和一名管理人员,实行分组管理、星级考核,确保让老年人吃得舒心玩得开心。每个幸福院还规划出了菜园,让农村老年人发挥一技之长,在劳动中增强体质、自给自足。
入院老人的日常生活以自己服务、互助服务、自我管理为主,年轻的照顾年老的、会做饭的当厨师、腿脚好的就是保洁员,识字多的给大家念报纸……互相帮助的养老模式既解除了老人身边无人照顾的隐忧,也充分调动了老人的自治自助能力,营造出团结融洽、温馨和谐的庭院氛围。
养老敬老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建设农村幸福院,投资少、见效快、效果好,解决了新时期农村养老难题,提升了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水平。
(来源:泰安市老龄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