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缓解养老床位严重不足的现象,广州将探索将城区旧厂房改造成为养老机构。广州市民政工作会议将于明天召开,记者从市民政局了解到,今年,广州将申报全国养老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有望在场地用地、医养结合、人才队伍三方面率先实现突破。
民办养老院多受场地所限
近年来,“三旧改造”项目在广州开展得如火如荼,不少旧厂房用地成为发展养老机构的理想场所。位于海珠区沙园街、拥有800多个床位的广州市松鹤养老院,就是利用原钢筋加工厂旧厂房“变身”而成的一所位于市中心的民办养老院。而位于番禺区的松明尚苑颐养院同样是利用旧厂房、职工宿舍经过“三旧改造”后的典型。该院院长范思明介绍,通过立项为“三旧改造”项目,该院从选址到改造建成,包括办理消防证、环评等各种手续,仅用了一年时间,可谓是“一路绿灯”。该院占地1.8万平方米,所有院区都由原厂房改造而成,仅活动空间就有7000多平方米。
过去,广州稍微上规模一点的民办养老院,不是设于郊区,就是受限于市区狭小的场地而难以发展。想在“寸土寸金”的闹市中找到足够的场地发展养老机构,可谓困难重重。像松鹤、松明尚苑这样利用旧厂房改造而来的养老机构,目前在广州仍属“尝试”阶段。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表示,这类民办养老院目前大多采取租借、合营等方式,使用期多签约在15~20年左右,而土地用途多属于“临时养老用地”,涉及场地能否长期使用、规划会否变更等问题,这些都是目前民办养老机构亟需解决的。
无定点医保制约机构发展
记者从民政部门了解到,目前,广州市内的民办养老院入住门槛较低,基本60岁以上,没有精神病和传染病的长者都可入住。据不完全统计,入住女性占70%,男性占30%,需要护理的老人约在七成以上,老年痴呆占了不少比例,只有20%左右是可自理老人。
“老病患”占了多数,但院内无法治病成为不少民办养老院的一块“心病”。走访中记者了解到,虽然大多数民办养老院大多设有医务室,但因其人员配备以及场地规模等原因,往往无法通过医保部门的定点评定,因此老人在这里看病,往往没办法享受医保。
对此,松鹤养老院总经理劳伟敏建议,政府部门能否多考虑民办养老院的实际情况,对院内医务室或者门诊的医保定点申报提供更多政策上的便利。此外,他还建议政府应推动公办医疗机构与民办养老院进行对接合作,对重病老人可快速转介治疗。
(来源:信息时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