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1-19

    《二十四孝》中的第八则董永卖身葬父是广为大家熟知的故事,黄梅戏名段《天仙配》正是由这个故事改编而来,“树上的鸟儿成双对,绿水青山带笑颜,从今再不受那奴役苦,夫妻双双把家还……”这一优美的旋律传唱至今,堪称经典。

    《二十四孝》中董永卖身葬父的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小伙子,父亲死了之后没有钱给父亲置办丧事,自己把自己卖了,这是任何人都很难做到的。董永做到了,他成了古今称道的大孝子。而如今许多影视作品中常常出现以下卖身葬父或者葬母的情节,不知道是不是从董永这个故事得来的灵感。

    董永卖身葬父最早见于三国时曹植写的《灵芝篇》:“董永遭家贫,父老财无遗。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责家填门户,不知何用归。天上秉至德,神女为秉机。”至干宝编写《搜神记》时,这个故事被取名为《天女助人》,内容也更加详细。情节大体如下:董永从小失去母亲,和父亲相依为命。父亲去世后,他没钱办丧事,便向人借了一万钱。董永对债主说:“日后无钱还债,甘做您的奴仆!”董永在家守完三年丧,就去债主那里做奴仆。路上,董永遇到一位女子,该女子对他说:“我愿意做你的妻子,不嫌弃你贫贱。”于是董永带她到债主家。债主对董永说:“那一万钱就送给你吧!”董永回答说:“蒙您的恩德,先父得以安葬。我虽是贫贱之人,但一定要尽心尽力,予以报答。”债主问:“与你一起来的女子是谁?”董永答:“是我妻子。”债主又问:“你妻子能干什么?”董永答:“她会织布。”债主说:“你一定要报答我的话,就让你的妻子为我织一百匹缣(一种优质丝织品)。”只用了短短十天,一百匹缣就织完了,令债主非常吃惊。董永夫妻回家路上,走到第一次相见的地方,那位女子向董永辞别说:“我是天上的织女,看到你如此孝敬父母,天帝命我下凡来帮你偿还债务。现在你已还了债,我已不适宜久住人间。”说完便凌空飞走了。董永泪流满面,感激不已。

    《天女助人》这个优美的民间传说对后来的中国戏曲影响很大,南戏《董永遇仙记》、黄梅戏以及电影《天仙配》等都是在此基础上经艺术加工创作出来的。

    湖北孝感相关古迹很多

    如果从《孝经》的角度来看,这一孝行的主题有两个:一是《丧亲章第十八》中所说的道理,亲人死了“为之棺椁衣衾而举之”,“卜其宅兆,而安措之”,“生事爱敬,死事哀戚,生民之本尽矣,死生之义备矣,孝子之事亲终矣”。董永作为孝子,为了尽此孝行,竟然将自己“卖身贷钱”而葬父,这是很感人的,甚至感动了天庭之神灵。二是此故事又合乎《感应章第十六》所说的,至孝而“天地明察,神明彰矣”,孝行换来了上天的回报,有仙女下凡,自求为董永之妻。

    董永故事的发生之地,一直被认为是湖北的孝感。《孝感县志》里有记载:董永年幼丧母,家庭贫寒,佣耕而事养父亲,“父没不能葬,贷钱里富人裴氏,约身为奴偿之”。在这广为流传的真人真事之上,民间艺人又进行浪漫主义再创造,孝子的孝行感应了上天的七仙女,下凡与之结为夫妻,度过了一段男耕女织、生儿育女的美满生活。随着文艺形式的创造,董永的形象也深入人心。

    今天的孝感还留有许多关于董永的文物古迹。根据有关材料介绍,孝感城北门外有一古碑,碑文为“汉孝子董永故里”七个正楷大字。此碑是董永故里的见证。这里还有董公墓。孝感城关东南五公里处有一董永湖,湖边汤家老屋村的北面有两座并立的古墓,左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先代之墓”,右边是“汉孝子董公永墓”。两墓皆有高耸之石碑,为清代所立。此被称为“古孝感八景之一”。

    孝感还有董永的“孝子董公永祠”,在城关小东门处,原祠正堂立有董永塑像。据《孝感县志》记载,孝子董永祠最早建于城关北门,明代迁至文庙东面,与唐代忠臣张汴合祀,改名“孝祠”。清代改建于文昌殿西北门,立匾为“孝子董公永祠”。现孝子祠在董永公园内,祠内以浮雕形式展示民间传说的16个孝子、孝女的故事,集孝的事迹于一祠。

    董永公园在孝感城北傅家冲南端,相传为董永卖身的傅员外的家址。公园占地72亩,以仿古建筑为主,根据神话故事设置了瑶池仙境、槐荫古树、理丝桥、升仙台等景观,展示了董永孝敬老人、勤劳朴实、热爱生活的美好情感。

    关于董永与七仙女的传说可谓家喻户晓,1950年,这个传说有赖于黄梅戏电影《天仙配》而扬名天下。 2002年10月26日,中国邮政局发行的一套邮票《民间传说——董永与七仙女》,更是扩大了这个传说在当代生活中的影响度。但自古以来,人们对传说中的两位主人公董永与七仙女的来源则不甚清楚,董永一角是来源于历史人物还仅是传说人物?唐宋以来,博兴、孝感、丹阳、东台、通州、蒲州、河间等地都称有董永遗迹,可见人们并不认为董永是可考的历史人物。至于七仙女,至今仍有人将之混同为织女,到头来,董永与牛郎之间的关系便难以理清。

    董永遇仙传说发生于东汉中叶,支持这个结论的可靠材料过去只发现了三条,第一条见于东汉桓帝建和元年修建的今山东嘉祥县境内的武梁祠石刻,该石刻上有董永孝养父亲的画像,但画像中还没有出现仙女的踪影。第二条就是上面说过的魏曹植乐府诗《灵芝篇》;第三条见于东晋干宝《搜神记》卷一。其实,董永是确有其人的。

    在历代史料中至少记录了四个名叫董永的人。第一个董永出现在《汉书》卷十七《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有一个叫做董忠的人,因为告发别人的一个阴谋而立功,被汉宣帝封为高昌壮侯。后来他的儿子董宏、孙子董武又相继为侯。西汉末年,董武为王莽所废。幸运的是,27年之后,东汉光武帝为了收买人心,复封被王莽所废的西汉故侯,建武二年(公元二十六年)高昌侯第四代(玄孙)董永又被朝廷找到,再度封侯。《汉书》明确记载,董永生活于“千乘”(今山东青州,即高昌侯国所在地),与《搜神记》所述完全一致,“汉董永,千乘人”。因这条材料记在《景武昭宣元成功臣表》中,且非常简略,“侯永绍封”,历来不为人所知。第二个董永生活在东汉末年。最早记下这个董永名姓的材料首见于南宋人娄机所撰《汉隶字原》卷一:“孟郁尧庙碑阴。碑云:刊碑勒谍。碑皆载仲氏父祖兄弟子孙所历所终之官,独有一董永为异姓。”若此碑文所录不误,可以确定,公元一百六十七年左右,今山东曹县(济阴)之地有一位五十岁上下的乡绅董永。第三个董永生活在唐代,《新唐书•孝友传》记载河间有一个孝子董永,曾受朝廷旌表。第四个董永生活在宋代,《宋史•董槐传》的传主董槐是南宋名相,他的父亲叫董永。

    以上四个董永,只有两汉之间的那个董永最有可能是传说中主角的历史原型。董武被废后不久,正逢乱世,山东犹受其害,董武父子生活艰难自不必说,即所谓“董永遭家贫,父老无财遗”。所谓“遭家贫”,只能说明原先董永并不家贫,后来因发生变故,所以致贫;如若原就贫寒,父老岂有“遗财”?董永在贫寒中能“举假以供养,佣作致甘肥”正是他孝行的体现。

    高昌侯董永即上面所说的第一个董永与传说中的董永之间至少有五点吻合之处:1、二人姓名相同。2、从时间上看,前者与武梁祠壁画,曹植、干宝的记载均不矛盾。3、从地点上看,前者与武梁祠画像题记、干宝《搜神记》所记完全一致,皆为“千乘人”。4、二人都与“孝”有关。尽管高昌侯董永的孝行只是推测,但“孝”作为高昌侯的传家宝却是史实,所以这种推测有合情合理的一面。5、二人的生活条件有相似之处。高昌侯董永在父亲被废之后、自己未封之前,有27年的贫寒生活经历;传说中董永家境本来似乎不贫,后来才破财。因此可以认为,董永遇仙传说极有可能是以两汉之间的历史人物高昌侯董永行孝、封侯的史实为材料,杂糅东汉时期的神仙观念而形成的。因后人不知它的历史渊源,所以在传播过程中逐渐失真,以致到了东晋时,干宝只听说董永“少偏孤,与父居”的故事,而对他的家世则一无所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