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房养老”、“医养结合”、“养老产业”……从2013年到2014年,与养老有关的“热词”层出不穷,受到社会公众的广泛关注。作为浙江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级市,嘉兴市老年人口正在以超过17%的增长率逐年攀升。据统计,目前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已达73.24万人,占户籍总人口的21.27%,大大高于全国14.3%的平均水平。
自嘉兴提前全国12年迈入老龄化社会以来,随着人口老龄化程度的不断加深,全市社会养老服务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当前,嘉兴正在大力推进“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服务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取得了一定成效。
“银发浪潮”汹涌而至,嘉兴养老事业现状如何?在建设社会养老服务体系的探索中,嘉兴有哪些最新进展?怎样对养老问题防患于未然,让老年人晚年生活更幸福?……关注养老问题就是关注我们的明天,在今年的嘉兴市两会上,“养老”再次成为代表、委员以及嘉兴市民聚焦的热词。昨天,本报邀请市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及相关部门负责人做客嘉兴在线嘉宾访谈室,共同“把脉”养老问题。
聚焦一:嘉兴养老事业面临着怎样的挑战?
李宏平:从2005年至今,我市的老龄化程度在全省一直是靠前的。而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需求的层次也在不断细化,怎样让养老服务的发展跟上越来越庞大的需求?这就是我们所面临的一个重大挑战。此外,嘉兴高龄老人越来越多,这也让养老服务的要求变得越来越高。
林伟娟:现在我们穆河社区有400多位老人,养老的方式以社区居家养老为主。通过居家养老服务站或者照料中心来养老,这条介于机构养老和传统家庭养老之间的道路目前是比较受欢迎的,当然,这也对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尤其是人员的素质提出了很高要求。现在社区居家养老工作人员大部分是“4050”人员,不是很专业,离充分满足老人需求的目标还有差距。
王佳平:养老事业也要实现现代化,一个蓬勃的养老机构,一个完善的养老体系最重要的莫过于人。但是现在,除了少数几家第一批省养老示范单位之外,全市养老机构基本都没有专业的护理人员,尤其是高素质的护理人员极度紧缺。
因此,我带来了“加大政府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加强养老专业护理人才队伍建设的议案”。我进入养老行业已有13年,我们这一代已经做出了感情,会因为责任感与光荣感坚守下去,但刚刚入行的护理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人才缺口在扩大,我们必须防患于未然。
聚焦二:嘉兴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进展如何?
李宏平:目前,嘉兴正在大力推进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在社区居家养老服务方面,截至2013年底,嘉兴全市共建立了144家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这些社区建立的平台不仅起到了日常照料作用,还拓展了老人文体活动的空间。此外,在引进社会组织参与,为老人提供更精细化、更人性化的服务方面,嘉兴也有了不小的进展。现在全市有近40家专业为老人服务的社会组织,涉及的业务范围有居家养老、上门服务,还包括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的托管与养老机构内部的派遣。
嘉兴现阶段的社会养老服务体系有两大特点。一方面,城乡统筹度比较高,养老服务设施方面,城市老年公寓、农村敬老院,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照料中心都是同步推进的;此外,针对困难群众的养老服务补贴、高龄补贴也都实现了城乡一体化。另一方面,嘉兴社会力量参与是比较积极的,不管是民办养老机构,还是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社会组织都比较多,而且这一部分力量发展的速度相当快。应该说,嘉兴的养老服务在全省和全国来讲也是属于起步比较早、成效比较好的。
王佳平:作为一个养老机构的负责人,我最直观的感受就是,这几年硬件设施改善的力度相当大,现在我们的特级护理房间里都装了监控,各种现代化设备齐全,这是进步体现最明显的方面。当然,机器再怎么先进,起到最主要作用的还是人。设备再多,我们还是要求护理人员两个小时巡查一次。我想这一点在居家养老方面也是一样的,我针对居家养老专门做过调研,应该说,现状和理想之间还存在着比较大的差距,管理和护理人员经验不足、水平不专业是突出的问题。
我希望在继续推动养老服务设施加快建设的同时,更加重视养老服务专业人才队伍的建设,以此推动全嘉兴养老事业率先实现现代化,走到全国的前列。
聚焦三:嘉兴“老有所养”路在何方?
李宏平:养老的工作要跟社会经济发展相结合,嘉兴在养老方面起步比较早,但现在仍然在起跑线上,要实现高水平的“老有所养”,我们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首先就是我们反复强调的人的问题,必须要建设一支高水平的养老人才队伍。怎样去激励、去引导更多专业人才来到这个行业、留在这个行业,这是一个值得进一步关注与探讨的核心问题。其次是社会力量的参与。在这方面,社会组织、民办养老机构都有了不少探索,但这还远远不够。我们为什么在养老服务体系里面要加“社会”两个字?因为养老不单单是个人或者政府的事,而是需要家庭、政府、社会力量共同参与的事。今后,我们要把更多服务交给社会组织,交给企业去做。
王佳平:养老事业现代化是每家每户的需要。一方面,医养结合非常重要,这是由老年人的生理特点决定的,在这方面可以更多地吸纳社会的力量。另一方面,目前乡镇养老院的床位入住率普遍不高,人员专业化程度也有所欠缺;居家养老服务机构往往更容易在消防安全与食品安全等方面存在隐患。我认为,未来还是要充分发挥公办养老机构的示范作用,将其服务与管理方式辐射到社区和乡镇,满足老人的需求。
林伟娟:关心今天的老人就是关爱明天的自己。在社区这个微观环境下,培育浓厚的尊老敬老的氛围相当重要。
无论是养老机构、居家照料中心还是社会组织,希望能够有更多主体加入进来,长期地、更专业地从事养老这个行业,让老人能够像在超市一样自选养老服务。此外,现在社区老年协会里有不少低龄老年志愿者,还有不少来自社会组织、大中专院校的年轻义工愿意来社区为老人服务。有了专业的机构,有了社区的平台,再加上这批热心的义工、志愿者,通向高质量的“老有所养”之路一定会更平坦。
【两会议政厅】
民进嘉兴市委会《创新养老模式建设“虚拟养老院”》
嘉兴已成为全省老龄化程度最高的地区,探索创新养老模式,满足不同年龄段、不同经济状况、不同教育背景的老年人对养老的需求是政府极为迫切的任务。
“虚拟养老院”需要政府建立一个信息服务平台,当老年人有服务需要时,只要拨打一个电话,信息服务平台就会按照老年人的要求,派员上门提供包括生活照料、医疗卫生、心理慰藉、法律咨询、文化娱乐等服务。
“虚拟养老院”即拥有机构养老的专业性,又拥有机构养老所缺少的个性化管理。建议我市在原有养老事业架构体系上,把“虚拟养老院”的建设作为今后完善我市养老服务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市政协嘉善联络组《关于加快推进全市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的几点建议》
目前,嘉兴全市每百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为2.95张,离2015年每百名老人拥有4张床位的目标还有一定距离。近年来,嘉兴养老机构建设发展迅速,但公办、民办养老机构发展不平衡,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机制缺乏创新等问题依然存在。
加快推进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一是要探索公办和民办养老机构错位发展机制,引导各类养老机构形成差别化发展,满足不同层次的养老需求;二是要加大民办养老机构政策扶持力度;三是要通过探索多种经营模式、创新政府购买服务领域等方式进一步完善养老机构社会化运作机制。
【嘉兴实践】
2008年,南湖区在全省率先推出了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项目。洗衣洗澡,做饭买药,唠嗑聊天……由政府买单,专业家政公司定期上门给老人的生活来一个“全托”,老人不出家门就能得到周到细心的照顾。
政府花钱从家政公司购买服务,并监督、考核服务效果;接单的家政公司,一方面提供服务,另一方面负责护工培训,提高服务技能。在南湖区,这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模式正在逐渐成熟,在常规服务之外,面向失能老人的专项服务也已经开始试点。近几年,该区每年都在区级层面投入四五十万元,专门用于购买养老服务。
2013年5月,嘉善县开出了全省第一辆“颐养惠老”健康服务流动车,车上配备了专业医护人员与医务社工,以上门服务和定点服务相结合,基本项目政府购买和其他项目自行购买相结合的形式,为嘉善县主城区23个社区的困难老人、高龄老人、残疾老人等对象定期提供健康档案、医疗咨询、基本护理、部分诊疗等健康服务,让众多行动不便的老年人小病不出屋。
这一政府购买养老服务的新尝试实现了“把健康送进了老人家门口”的目标。据统计,启动9个月以来,以“颐养惠老”健康服务流动车为载体,嘉善县主城区形成了一个“20分钟养老服务圈”。目前,流动车已经有了326名固定服务对象,为他们先后提供了上门服务2000多次,受到了广大老人与家属的一致好评。
健康服务、家政服务、陪伴照料……在嘉兴,“老人需要的服务,政府来买单”已经不算什么新鲜事。“每5名嘉兴市民中,就至少有一位老年人,这么大一个群体,光靠养老院解决不了根本问题。”嘉兴市老龄办相关负责人说,“嘉兴市居家养老服务的需求量非常之大,单凭政府的力量是不现实的,必须鼓励社会力量参与进来,合力探索更多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新路径。”
(来源:嘉兴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