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联合国人居奖”获奖城市和全国生态建设示范区,江苏省扬州市也是较早步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近年来,扬州市民政局大力推进居家养老服务工作,初步建成了覆盖全市城乡的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体系。
全—697个农村(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70% ,356个城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覆盖率达100%
比起养老院,老人更倾向于在自己熟悉的社区内养老。2013年3 月,扬州市政府专门召开了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会议。全市74 个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被命名为省级示范性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或达到省级示范性标准;建成了19 个城市社区托老所和44 个农村老年关爱之家,新增床位2164 张。
为此,扬州市民政局建立并完善了养老服务经费投入机制,市财政按市区60 岁以上户籍老年人口数以每人每年40 元标准提取养老服务事业费。2013 年,市财政共安排养老服务预算960万元,确保了社区居家养老服务工作的健康、可持续开展。
同时,扬州市民政局把居家养老服务人群由重点老年对象向更多老年群体延伸,由提供基本的生活照料服务拓展为“ 六助”—— 助困、助洁、助餐、助医、助行、助购,“ 六送”—— 困难送温暖、孤独送关怀、生日送祝福、住院送慰问、健康送体检、意外送保险,“ 六有”—— 尊老有优待、维权有律师、紧急有呼叫、健身有场所、活动有组织、展示有舞台。
2013 年,该市还制定了《扬州市市区居家养老政府购买服务实施办法(试行)》,对5 大类对象分别实行每月80 元、150 元、260元的购买服务补贴。
专—专业护理、服务规范让老人更安心
为了给老人们提供更专业的养老护理,扬州市民政局联合扬州大学医学院开办了4 期养老护理员培训班。56 岁的张桂凤,是扬州市广陵区一名养老护理员,经过免费培训后,她自信地说:“ 再也不怕遇到突发情况手忙脚乱了。”
对于老人尤其是空巢老人,精神上的慰藉更为重要。“ 其实,老人就像小孩,希望有人陪伴,喜欢引起别人的注意,来关心他们。”洼字街社区居民沈素凤现在照料17 个空巢老人家庭,和大家交流后,她悟出了一些门道,“说话别跟老人较真,但干活必须认真。”
专业的护理,更需要健全的管理机制来规范。扬州市民政局制定印发了《扬州市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托老所)建设实施意见》,向全市推广。下一步,扬州还将出台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规范化建设标准,建立完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的准入、运行和退出机制,不断加强管理、规范服务;完善对居家养老服务机构服务质量和政府补贴对象资格认定的评估机制,建立科学的评估标准和工作流程;建立完善政府监督、行业监督和社会监督机制。
细—细心贴心服务渗入居家养老各个细节
“戴胸牌、穿围裙;重承诺、守约定;进了门,先问好;敬长者,话语亲;烧饭菜,讲卫生;做家务,手要勤;晒被褥,叠整齐;洗衣服,要干净;上下楼,手搀扶;代购物,钱物清;服务后,有记录;服务好,暖人心。”每天上班前默念一遍口诀,成了广陵区每个居家养老家政服务员的习惯。这支由广陵区民政局牵头组建的以下岗女工为骨干的职业养老服务队伍,是广陵区空巢老人的贴心“女儿”。
为了让老人们能在社区里更加快乐地养老,在市民政局的推动下,各个社区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都逐步完善了自己的配置,以“ 送上门”、“ 迎进门”服务为主要形式,整合社区和社会服务资源,为居家老年人提供全方位服务。每周五下午,周大妈都会和几个好朋友相约在凤凰桥社区的练舞房,一起编排舞蹈,“ 社区给我们弄了这个练舞房,铺上木地板,安了一面大镜子,还有音响设备,我们跳得更起劲儿了。”
同时,2013 年下半年以来,全市各个社区的老年食堂陆续开张,每天三菜一汤、两荤一素的标准,8 元一顿的收费,让老人们乐得合不拢嘴。考虑到老人吃不完的情况,琼花观社区还特地为老人们配置了保温盒,方便老人们将饭菜打包回家。
新—“12349”助老热线、老人手机等新技术助推晚年幸福
随着一声清脆的电话铃声,一位老人的求助电话接入扬州市12349 养老服务平台:“ 我想找一个小时工,帮我打扫一下房子。”工作人员记下老人的要求以及家庭地址,一张普通工单就在虚拟网络平台上生成。10 点10 分,根据老人需求以及住址,工作人员从系统中筛选出距离最近、服务最优的家政企业,派单上门服务。10 点30 分左右,家政服务人员到达老人家,开始进行打扫服务。
“3 小时之后,我们还将打电话回访老人了解服务情况。”市养老服务中心负责人介绍,“回访内容将作为对家政企业的评估,采取优胜劣汰机制,分数低的家政企业将被淘汰。”
2013 年4 月,扬州市养老服务中心正式挂牌,整合全市家政服务企业,“基本服务包括8 大类近100 项内容。”扬州市老龄办工作人员介绍。目前登记在册的家政企业近180 家,这些都是市养老服务中心的工作人员通过两个月的时间走访考核选出来的。
与此同时,老人专用手机也正式进入扬州市场。这款专为老人设计的手机,实现“ 一键接通”、“ 一键求助”,通过对老人进行定位,做到2 分钟内实施有效救助,并打造老人、子女、服务中心共同沟通的电话平台。据市民政局工作人员介绍,首批2000多位拿到老人手机的市民,都是低保、特困、空巢、高龄、重点优抚及有特殊贡献的政府购买服务的老年人。
(来源:中国社会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