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营养老院的创新发展样本
作者: NULL  来源: NULL  2016-02-28
   在京郊城乡结合部,昌平区八达岭高速辛庄桥西、海淀区中关村生命科学园东侧,建有一家民办养老机构,名叫北京太申祥和山庄(国际敬老院)。它靠自主创新,十年磨一剑,在环境、制度、文化、养生等方面办出了自己的特色,从而在目前步履维艰的民营养老产业中创出了一条路。去年11月,该机构获评北京市敬老爱老为老服务示范单位。
  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始建于上世纪90年代末。继以边营业、边建设方式,滚动向前发展。到2004年第五期工程完成,已初具规模;再到2009年,对外营业的太申祥和中医医院、王府会馆相继落成,整整花了十年功夫。在这十年里,为创办一所让老年人满意的“长期休养所”——养老院,以民营企业家杨海金为首的院领导付出了大量的心血与汗水。
  “做国内最好,创国际一流”,这是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的发展愿景。如何实现这一目标?建院伊始,杨海金不仅看到我国城市人口老龄化趋势迅速来临,认定兴办敬老养老事业是个很有意义的朝阳产业,而且决意要在我国城市养老机构传统模式、格局基础上谋求创新。“敢为人先,定要有所创先,有所争优,办出自己的特色来。”太申祥和常务副院长杨艳梅介绍说。
  “环境育人,也养生”。为了满足适应与满足来自国内外、四面八方,社会阅历、文化素养、情趣爱好等等各不相同的老年人的多种需求,太申祥和特地请来了建工学院的教授,在他们的帮助下将宫廷、豪门大宅、苏(州)杭(州)园林、现代宾馆、城市公园多种建筑风格特色,有机地融合在一起,将养老院打造成为北京市旅游景点之一,“这在京城三、四百家养老院里,该是第一家。”
  在管理上,太申祥和创新“会员制”,在京城首开先河。据介绍,建院之初,太申祥和的管理者就借鉴国际流行的“会员制”形式,赋予养老实质性内容,以使入院老人“来去自由,提高生活自由度”。并从经营管理上的收费制度改革入手,一改传统月月缴费、收费办法,变为三年一次性收费、缴费,减少双方繁琐手续以及可能发生的欠交、催交、补交等问题。“会员制”具体操作简便易行,很受有条件的老年人欢迎,乐于接受。
  随着事业的不断发展,太申祥和管理层坚持改革、创新,以改革促发展。在行政管理层面,只要有利于会员老人养生,有利于节约国家和社会资源,就不因善小而不为,不动声色、不拘一格地有破有立,改革改进。
  在国营养老机构,精简机构、调整人员通常难度比较大,必须层层请示、审批,但对民办、民营企事业机构来说,此规此格可以不拘。太申祥和国际敬老院开业头几年,院长曾有4位,2004年一下精简了2位,轻而易举地实现了1正1副。8年来,实践表明,这样的1正1副,实际上相当于公司的董事长与总经理,关系明确,各担其责,有效地防止和克服常见的因人设事、人浮于事的弊端,节省了人力物力资源,提高了工作效
 
     (来源:中华工商时报)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