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助养老“肥乡模式”何去何从
作者:   来源: 南方都市报  2016-03-03
  曾在全国引发仿效的农村养老“肥乡模式”似乎遭遇了“七年之痒”,身份模糊、资金匮乏、普惠性弱、发展呈现疲态等问题亟待破解。昨日下午,由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主办的“农村空巢养老两会提案研讨会暨农村互助养老模式探讨”研讨会在北京召开,多位专家学者以“肥乡模式”为例,讨论了中国当下农村空巢养老的社会难题。据悉,这些建议将被全国人大代表闫光华、李小亭和全国政协委员李蓝整合进议案、提案,在今日开幕的全国两会上提交。  
 
  “互助幸福院”
  农村新型养老模式影响全国
 
  长期以来,空巢养老问题在农村尤为严重:一方面是代际分离的居住方式,导致家庭养老功能弱化;另一方面,农村机构养老发展缓慢,敬老院床位少且费用高昂。
  2008年,肥乡县前屯村集体出资,把村里的废弃小学改造成“互助幸福院”。老人签协议入住,吃饭、穿衣、医疗等由子女出资,老人之间自我管理、互助服务,没有专门服务员。
  河北大学人口所原所长、河北省社会学与社会发展研究会副会长吕红平指出,中国农村中安土重迁的观念较强,农村空巢老人们无需离村就可以相互照料、相互帮扶,符合农村实际情况。
  2011年,时任民政部部长李立国曾专程前往肥乡调研,称赞这一做法“村集体办得起,老人住得起,政府支持得起,是农民家门口的幸福院,为全国趟出了路子”。同年3月,全国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工作会议在邯郸召开,重点推广了肥乡的互助养老模式。此后,全国已有21个省(自治区)、160多个县(市)7500多人专程到肥乡参观学习,“肥乡模式”成为一种影响全国的新型养老模式。
 
  发展瓶颈
  身份模糊、资金匮乏等问题凸显
 
  有观点认为,“肥乡模式”使就地抱团养老成为家庭养老的有益补充,综合了“家庭养老”“社区养老”“机构养老”等三种主流养老模式的优势。但经过8年发展,一些问题也在“肥乡模式”中逐渐凸显出来,身份模糊、资金匮乏、普惠性弱、发展呈现疲态等问题,成为亟待破解的难题。
  截至2016年初,在肥乡县民政部门推动下,全县已建成互助养老院240家(包括联建25家),实现265村全覆盖。但数量如此庞大的“互助幸福院”,仅能以村民自治组织的形式存在,它没有法定代表人,无证照无资格。7年来,“互助幸福院”的地位、性质、名分都不清晰,导致养老院无法以正式身份参与社会活动、接受社会捐助、享受政府相应的政策扶持。
  去年年底,全国首家专注农村空巢老人服务的基金会河北省钻石公益基金会联合河北大学民生研究中心、保定市善和社会工作事业发展中心,对肥乡等河北省4个县展开了实地调研。按照河北省民政厅原来的规划,“肥乡模式”应该在2014年实现全省50%的覆盖,但调研组发现,其他的县、市,建设情况并不太理想。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