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全面贯彻落实中共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紧密围绕全国政协2016年工作重点开展工作,迎接2016年全国两会召开,由人民政协报社主办、中国企业健康管理促进联盟协办的第三次 “经济与健康”主题座谈会于1月9日在京召开。会议以“推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促进‘健康中国’建设”为主题,来自各界的全国政协委员在会上开展了跨界交流。
“健康中国”理念被纳入《十三五规划建议》,对人民关切作出制度性安排,对国家和社会经济发展产生深远影响。全国政协已将“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列为2016年专题协商会议主题之一,是今年协商、调研的重点。“健康中国”政策及其配套措施将在2016年形成全国政协委员参政议政的热点,是经济界和医疗卫生界委员共同关注的话题。
“经济与健康”主题座谈会持续关注、推动“健康中国”建设,会议至今已连续举办三期,收到良好社会效果。2015年全国两会期间,部分参与过座谈会活动的委员在达成共识的基础上,撰写了《关于把保障国民健康列为基本国策》的联名提案,为“健康中国”纳入“十三五”建言献策。
中国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的原副部长胡晓义指出,“探索建立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是一个很有现实性和前瞻性的谋划。现在统计到2014年底,我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是2.12亿人,65岁以上的1.3亿人。这是当今世界上,我们是这个世界上老年人口最多的国家,而且这个趋势还会加剧。老年人的身体机能逐步的退化,自理的能力减弱,这不是一个偶发的现象、不是小概率事件,而是必然是规律、大规模的现象,所以得到长期的照顾和护理的需求是十分旺盛和迫切的,应当作为我们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指向的重点人群。
第二,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安排的形式应是社会保险的方式。中国对社会保险分了五个基本制度,养老、医疗、失业、工伤、生育。此后养老保险逐步扩大到城乡适龄的居民,医疗保险更是示现了全民覆盖。这些制度安排对于保障老年人的基本生活和基本医疗都发挥了一定作用,但是还是难以完全满足日益增长的老年人的长期照顾和护理需求,而这种需求他不是单一的,不仅仅是养老,或者仅仅是医疗,而是涵盖了养老服务和医疗照顾,是现在养老保险和医疗保险分别独自难以承担的需求,所以以为比较好的办法是借鉴老龄化严重的国家的经验,建立专项制度,使之成为社会保险体系当中的第六个险种。就是长期护理保险,比如日本在战后就建立了养老制度、医疗保险制度和国家保险制度。但是一直到2000年才根据老龄化严重的趋势,实施了“介乎保险法”成为独立的保险制度。
第三,在制度功能的设立上,应该均衡体现满足长期性照顾和医疗护理这方面的需求。现在已经有一些地区开展了这方面的实践探索。归纳初步的经验,有两点需要在我们制度设立上建议参考,一点就是要兼顾生活照顾和医学护理。老年人,特别是是失能、半失能的老年人,需求是多方面的。既有医疗机构提供的护理服务,也有居家的生活照料。所以我们在制度设计和实践当中需要综合平衡安排,特别要避免只关注“护理”而忽略”照顾”的畸形结构。二是经验就是说,老年护理和照顾需求又分为临时性和长期性,而我们社会保险应该更加注重化解那些个人和家庭难以承受的经济风险,所以应该突出长期性的需求;而对临时性的护理或者照顾需求主要还是应当由个人及其家庭来承担。在总结这些经验之后,我以为将来均衡照顾和护理这两方面需求,将来也可以考虑制度的名称,正式确定为“长期照护保险”。兼顾两方面需求。
第四,在机制设计上应该努力追求各方面资源的优化配置。我国已经全面确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汲取社会制度改革发展的过往经验,新建立的长期护理保险制度应当充分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和家庭功能,不能够完全由政府包下来。投资应当是多渠道的。个人和家庭应当承担一定的供款责任;服务供给应当是社会性的,支持各类服务组织参与;而管理经办可以是竞争性的,不必都由公共机构来包办。还是要发挥市场和社会的作用。但鉴于我国老龄化高速发展的特殊形式,政府显然也责无旁贷,政府的主要职责一个是要搭建制度框架并且积极的组织引导实施;第二个是制定规则和组织制定相关的标准;第三个是提供一定的资金支持;第四个是监控制度运行,维护市场秩序。
第五,在推进步骤上应该是突出重点、循序渐进。数以亿计的老年人的这样一个群体规模,需求可以说是无限的;而服务资源的供给总体来讲都是相对有限的。像许多事物发展规律一样,长期护理保险制度也应先通过试点再逐步推开,覆盖的需求范围应当是从小到大,首先针对那些最普遍的、最急迫的需求,比方说失能、半失能的老人的照顾和护理,这尤其需要钻也机构抓紧制定分级的标准,就是失能、半失能的护理或者照顾的分级标准,以便权衡供需,准确的来定位。
第六,就组织实施上要形成合力。长期护理保险制度的设计、建立和实施涉及到多个管理部门、多种社会经济资源。各方面都有其自身的优势,有的比较长于医疗护理技术,有的侧重于居家服务,有的具有组织社会保险的经验,有的善于资金管理,等等。但是也都各自有其局限性,长期护理保险制度横跨多个领域,特别需要各个部门、各类社会经济组织、形成共识和合力,破除局限,发挥优势共同推进。
王旭东等委员拿出了一份为今年两会准备的提案,指出,“健康中国”必将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产生深远影响。通过“健康中国”建设,一些影响国民健康的具体问题应到全社会的充分重视,如传染病和慢性病患病人数持续上升、医疗负担不断加重,特别是与生活方式密切相关的慢性病呈井喷之势的问题;卫生服务和医疗保障供给与群众健康需求之间仍存在较大差距的问题;医疗模式重治疗、轻预防的问题;食品安全与食品营养的问题;生态环境保护问题。特别实在人口老龄化背景下,对“健康中国”建设提出了更多挑战。
“健康中国”建设是一个系统性工程,建设的重要标志和战略构成应包括以下四个方面:覆盖全民的健康管理、蓬勃发展的健康产业、广泛普及的健康文化、宜生宜居的健康环境。因此,委员们建议:
一、建立健全医疗保障制度,推动配套措施改革。二、加强法制保障。三、改革医疗模式。四、充分发挥中医药特色优势建设健康中国。五、继续加强基层医疗卫生机构建设。六、推动健康教育和健康促进。七、发展支持“健康中国”建设的保险制度。
“经济与健康”主题座谈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