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市卫计部门获悉,截至去年,全市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154万人,占总人口的23.5%。近年来,我市卫生计生部门大力推进“医养结合”养老服务模式,鼓励支持养老机构设置供养型、养护型、医护型养老床位,年内将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
拥有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一千余所
市卫计部门相关负责人介绍,截至2015年底,我市有社会办医疗卫生机构1462所,每千人拥有执业(助理)医师2.51人,每千人口床位数达5.95张。截止2015年底,全市已建成及投入使用养老机构252个,内设医疗机构的有28个。各类养老床位5.13万张,千名老人拥有床位达到35.3张,目前使用的养老床位总数达到3.2万张,其中养护型床位5千多张。
与此同时,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标准逐年提高,服务项目和覆盖人群不断扩大。城乡居民健康档案基本实现全覆盖,0-6岁儿童健康管理21.99万人,占全市93.58%,孕产妇健康管理4.95万人,占全市95.49%,65岁及以上老年人健康管理65.85万人,占全市77.54%。大力推行家庭医生签约式服务,14个县市区的220家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69万户家庭签订服务协议,签约率达到80%。启动新一轮城乡医院对口支援,组织4所三级医院、18所县级医院派出358名专家帮扶148所基层医疗机构。全面实施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提升工程,基层医疗机构中医药服务总量达到27%。
6处养老机构形成较完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
截至去年年末,全市共28处养老机构内设医疗服务机构,其中6处形成较为完善的医养结合服务模式,主要采取以下方式促进医养融合:
互助协作式。推动现有的养老机构与周边医院、社区卫生服务机构开展协作,开通预约就诊绿色服务通道;或者医疗机构在养老机构内开设医务室、就诊点,增强医疗机构为老年人提供高效便捷、优先优惠医疗服务的能力。
捆绑服务式。鼓励和支持社会力量重点发展医养结合的康复、护理型养老机构,既为老年人提供养老服务,又为入住老人提供医疗服务。莱山圣莱恩康复医院、烟台凤凰山医院均与院区内养老服务机构进行捆绑建设,同步发展。
引进嫁接式。主动引进省内知名医疗机构落地我市养老服务项目,通过其先进的医疗设备、优质的医疗服务,为区域老年人提供高品质的医疗服务。目前,我市正在建设的19处养老服务项目均规划建设了医疗服务机构,这一类型将是以后医养结合的主要发展方向。
转型改造式。引导和支持在原有的医疗机构充分利用闲置的床位,转型开展养老服务,满足更多老年人的需求。滨州医学院烟台附属医院在牟平区投资建设滨医老年养护中心,主要针对失能、半失能、失智老人开展医疗养护服务和临终关怀照料,实现了医疗资源与养老服务的直接融合。
社区医疗养老式。健全完善以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为主体、社区卫生服务站为补充的社区医养服务体系,为居家老人提供优质、便捷、高效的养老医疗卫生服务。按每街道办或每5-10万人口设置1处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服务半径1.5公里外按照每0.5-1万人设置1处社区卫生服务站。
年内将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
今年确定了完善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多层次养老服务体系,全市年内新增养老床位3000张以上,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达到36张的总任务。
我市在市级层面开展的养老服务产业试点工作中通过养老产业引导基金,引导社会力量积极参与医养结合服务。我市对养老服务机构推行了一系列保障措施,主要从五个方面提供支持。强化资金补助,自2014年起,对内设护理、康复、医疗等机构的养老场所给予一次性资助;实行税费优惠,对养老服务机构,减免各类行政事业性收费,水、电、暖、气等执行居民价格,占用耕地的免征耕地占用税;支持境外资本,对境内外资本兴办养老机构执行同等优惠政策;优先供应项目用地,2013年以来已经落实825亩土地指标用于养老服务业;大力培养专业人才,实施“养老服务和管理人员千人培训工程”,全市养老机构已有护理员2500余名,持证上岗率60%,形成了梯次发展的专业人才队伍,支持莱阳卫校、烟台护士学校开展健康服务业相关专业或职业教育培训,扩大继续医学教育覆盖面,努力涵盖与健康相关的医疗卫生技术人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