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推进居家养老实践中,由于受土地资源等制约因素的影响,特大城市中心城区的养老床位数和服务场所均难以满足日益老龄化的需要。如何突破这些发展瓶颈,实现居家养老服务健康可持续发展,江苏省南京市鼓楼区大胆改革、锐意创新,变“筑巢引凤”为“租巢引凤”,通过政府出资租用企事业单位空余场房、办公场所,并按照养老服务要求加以改造后无偿提供给从事居家养老服务的机构使用。从2006年开始,该区以地方政府名义长期(10—12年)租赁了4处合计11500多平方米的房屋,无偿提供民营养老机构使用。这种“租巢引凤”的做法,不仅使该区的养老床位总数从2003年的不到200张增至目前的2368张,全区每千名老年人拥有25张养老床位,提前超额完成“十一五”规划“每千名老年人占有养老床位22张”的目标任务。而且使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功能得到较大拓展,服务内容得到不断丰富。既极大地提升该区养老福利发展水平,又促进了服务业发展,增加了社会就业面,盘活了资产,取得了良好的社会综合效益。
一是政府节约了养老成本。在传统的理念中,政府投资了就一定要拥有,如果将这种理念运用到居家养老服务设施建设中,那就是要么政府出资建公立养老机构,即使政府建不了,出资租下场,政府也应参与管理,以掌握主导权。但鼓楼区却采取违反“常理”做法――“不求所有,但求所用。”为了支持这种做法,区民政局局长陈福泉算了一笔账:在鼓楼区,政府新建一个900张床位的养老福利机构,每个床位造价约25万元(上海每床位30万元),需总造价约2.3亿元,这还不包括设备购置,建成后的运营费用。而如果这2.3亿用于扶持民营养老机构,支付380多万元的年租金,至少可用60年,而且这是分期付款,无须一次投资。从投入与产出比来说,“租巢引凤”确实具有“低成本,高效益”特点。
二是企事业单位盘活了资源。鼓楼区地处中心城区,老企(事)业单位相对较多,在市场竞争与转型过程中,许多企事业单位都面临着淘汰落后产能和结构调整、转型升级的问题。对企事业单位来说,盘活资源,挖掘现有资产的最大经济效能是其面临的一大难题。而由政府出资把其闲置、空余的厂房、单位用房等承租下来用于社会公益服务事业,企业既不用担心拿不到租金的问题,又可以用此租金为企业进行结构调整、产能升级等提供资金和时机方面的支持,还可以安排企业富余或下岗人员,可谓百利而无一害,非常乐意。
三是促进了养老社会服务业的发展。在“租巢引凤”的利好和优惠政策鼓舞下,不仅区内老服务品牌“心贴心”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等得到发展壮大,而且区外民营机构也纷至踏来,通过各种途径来鼓楼区实现发展,“瑞海博”、“长青藤”、“金色阳光”等一批在南京知名度高、上规模的民营机构到区内“安家落户”。据初步推算,区每年投入的1000多万元扶助资金,撬动了上亿民间资本的进入,也使得1万余名4050下岗、待业人员重新获得了就业岗位。仅 “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一家就使300多名下岗职工走上养老服务岗位,成为“居家养老服务网”服务员,实现再就业。这些服务员都经过劳动保障部门的专业家政培训,95%的人获得专业资格证书,其中30%的人还拥有中级证书。
四是老龄人得到养老关怀实惠。“落叶归根”是绝大多数老人的心愿,而在他们家的周围为他们提供养老服务,老人们乐意、子女方便探望。区内老年人真正感到了晚年的幸福:“瑞海博老年康复中心”具有先进的老年康复专业特色和优势,不仅在机构内开展老年康复服务,还在鼓楼区民政、老龄部门的策划和组织下,开展社区康复,为周边社区患中风的老人(卧床不起、终日与轮椅为伴)进行康复服务。已有30多名社区老人取得明显康复疗效,其费用每人3千多元,而老人医保只能报销1千元,“瑞海博老年康复中心”免去了余下的费用,让这些老人得实惠,切实改善生活质量,引来社会广泛赞誉和好评。“心贴心”社区服务中心组建服务队伍实施运作,发展至今,已有5500人/户(免费服务2500人,低偿服务3000人)老年人得到社会化的养老服务和保障,产生了积极的社会影响,取得显著成效。该区的许多老人认为政府是最好的养老保障,区长是最好的子女。
当然,社会上对于政府出资“租巢”,无偿提供给民间组织使用这种“引凤”的做法也颇有微词:有的人认为政府每年补助民间组织那么一大笔数额款,去让私营企业去赚钱,实际上是国有资产的流失。对此,鼓楼区党委政府并没有等观念澄清、认识高度统一再去做,而是围绕如何提高老龄人幸福指数这个中心,本着民生执政和节约行政资源的理念,大胆趟,大胆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