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 2016年6月30日,安徽省淮南市居家养老呼叫指挥中心正式运行。随着“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系统的投入使用,淮南市近66万60岁以上老年人足不出户,便可享受及时、便捷、贴心、多样化、个性化的居家养老服务。
这是淮南市加快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一个缩影。据悉,截至2015年底,淮南市60岁以上老年人65.91万人。近年来,淮南市顺应人口老龄化新形势,着力构建以居家养老为基础、社区养老为依托、机构养老为支撑的养老服务体系,让老人安享幸福晚年。
居家养老,打造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人们常说“养儿防老”,对子女有赡养能力的老人来说,养老问题也许算不上严峻,但对于“三无”和空巢老人,如何养老却成了头等大事。
针对特殊群体老人,市民政部门按照市委、市政府的要求,开通了“12349”居家养老呼叫服务系统。目前,市居家养老呼叫指挥中心已具备上门为老人提供生活照料、医疗保健、紧急救助、精神慰藉、家政等居家养老服务的能力。截至目前,政府通过购买服务,首批为4000多名70岁以上城市低保家庭中的老年人免费配发了老年人专用手机。市居家养老呼叫指挥中心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只要按住老人专用手机“0(SOS)”键三秒以上或直接拨打“12349或2212349”,呼叫平台将直接显示来电老人的有关信息,呼叫中心将主动做好上门服务。
社区养老,在大家庭中唱响“最美夕阳红”
走进大通区居南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老人们聚在一起,下下棋、谈谈心,其乐融融。该中心设有活动室、休息室以及户外活动场地,为社区空巢、孤寡老人提供日间托管服务。
“以前在家看电视,现在每天来这里,心情舒畅了,身体好多了。”“这里老年朋友多,大家一起摆龙门阵、打牌娱乐,一天很快就过去了。”老人们乐呵呵地说。
为规范和明确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的建设标准和运营模式,淮南市制定出台了《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和运营管理暂行办法》。市民政部门给予每个日间照料中心10至15万元的一次性建设补贴,每年3.5至5万元的运营补贴,努力打造“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社区养老服务新模式。
机构养老,公办民营共同守护老人幸福晚年
整洁的院落、宽敞的房间、鲜美的自种菜,一群老人在院内,或聚在一起聊天,或在悠闲地看报……走进焦岗湖镇养老服务中心,一幅生动、温馨的画面映入记者眼帘。
为提升农村养老服务水平,淮南市推动农村公办养老机构转型升级,让“农村五保供养机构”变身“农村养老服务中心”。目前,淮南市共有农村五保供养机构136所,拥有床位14890张,其中转型后向社会提供养老服务的已达6个。同时,市级老年公寓项目设计方案已经市规委会2016年第6次会议原则通过,9月份可开工建设。
在抓好公办养老机构改革的同时,淮南市通过建立公开、平等、规范的养老服务业准入制度,制定税费优惠、资金补贴等扶持政策,鼓励支持企事业单位、集体组织、民间组织、慈善机构及个人等社会力量,以独资、合资、合作等多种形式兴办养老机构。目前,淮南市符合设立许可条件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共18家,床位2940张。2013年以来,为符合开办条件且正常运营的社会办养老机构发放地方一次性建设补贴325万元、床位运营补助225.63万元,贷款贴息2.18万元,同时,积极争取省级一次性建设补贴279万元,贷款贴息12.3825万元。同时,积极探索医养结合模式,鼓励现有过剩的公立医疗资源和民营医疗机构进行整合,支持其增设养老、康复床位,如条件成熟则可直接转型为医养结合服务机构。2015年,潘集区康德医院利用闲置床位增设了100张养老床位,成为淮南市首家达到设立许可条件的医养融合式养老机构。另外,大通区桃园居老年公寓开设了医务室。
为提高从业人员素质,淮南市开展了在职技能提升培训和岗前培训。2015年,完成了100名养老机构从业人员培训,今年将继续开展从业人员培训。为提高养老机构抵御风险的能力,淮南市为136所农村五保供养机构购买了养老机构责任险和住养老人意外伤害险,另外还鼓励和支持社会办养老机构购买综合责任险,综合责任保险保费标准为每张床位每年40元,最高可获赔20万元,确保安全健康运营,守护老人幸福晚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