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龄化时代,老龄产业备受追捧,但随之而来的供需脱节、养老理念陈旧等问题也给公众带来了困扰。如何破解难题,找到出路,我国的老龄产业走向何方?
家住北京市展览馆附近的孙淑芬,逛了三天大集。
11月13日至15日,2015年北京国际老龄产业博览会召开,来自国内外70余家企业参展,内容涵盖养老机构、智慧养老解决方案、老年旅游休闲服务、老年文化教育服务、老年金融服务等。
在家门口举办的这个博览会已经是第四届,75岁的孙淑芬对养老产业很感兴趣,每年都会来这“赶集”,今年她打算为自己找一家合适的养老机构。当她看见在展位前徘徊的记者时,便拿起一份资料递了过来,并交代一声:“拿回家给你妈看看。”
解决供需脱节
告别热心的孙阿姨,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见到了中国社工联合会副秘书长、社区服务工作委员会总干事王时浩。
王时浩表示,进入老龄化时代,社区居民开始关注老龄产业。今年北京市施行《居家养老服务条例》,居家养老工作要落到实处,走好老龄产业之路,肯定首先要结合社区服务。
截至去年底,全国社区服务达到29.6万多个。他提出,街道社区和服务企业之间要加强了解,共同服务居民,为居民生活提供便利,为老人生活提供健康支持。
但海淀区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周爱军在实践中发现,街道社区和服务企业存在“供需脱节的情况”,一方面,社区需要好的企业提供服务,可不知道谁在做这件事,亦不知谁做得好。而另一方面,有些养老服务企业和社会组织理念很超前,却进不到社区。
“不管是企业还是社会组织,要想在产业上寻求发展,扔掉社区,扔掉政府这个平台,一切都是痴心妄想。”周爱军说。
而在王时浩看来,我国社会协同程度过低,完整的社区服务体系尚未形成,社区服务的质量和水平还比较低,在养老需求的满足上更是存在较大差距。
不过,这份差距在京津冀地区将会不断缩小。
11月初,北京、天津、河北三地民政部门共同签署了《京津冀民政事业协同发展合作框架协议》。户籍地政府发给老人的各种补贴将跟着老人一起走。也就是说北京养老院的床位补贴、餐饮补贴等可延续到河北和天津,京津冀养老正走向一体化。
张家口市闻讯而动,对北京老人发出了养老邀请,并与第四届北京国际养老产业博览会主办方沟通,申请设立展位。张家口民政局局长崔凤楼带队参展,希望借助这一平台推广当地养老资源与北京对接。
“同样的服务水平,张家口性价比更高。”言谈之间,崔凤楼信心十足。
在崔凤楼的推介中,记者注意到,与北京同档次机构相比,张家口的养老机构价格不到其一半。一名失能老人,一个月的费用不到3000元,完全能自理的老人,则不到2000元。“况且夏天气温还比北京低七八度,非常适合老人居住。”
孙淑芬阿姨听后表示很动心,打算在天热去张家口住上一段时间。
北京怡年老龄产业促进中心主任周明明,作为博览会的主办方,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说,今年仅尝试着邀请张家口民政局参展,明年将组织京津冀三地养老产业共同参展。
需求催生服务
今年42岁的陈宇鹏,是永爱养老产业有限公司北京公司、天津公司总经理,“因为奶奶的原因”,四年前开始做养老产业。
陈鹏宇对民主与法制社记者介绍,自己是跟着奶奶长大的。奶奶在他的记忆里是个有学问甚至懂日语的老太太。却因为喝水时呛了一口失智了,没过多长时间就去世了。
去世前的春节,“奶奶只认识我一个人,记不得中国人吃团圆饭要排位置的规矩,叫我坐在她旁边,从那个时候开始,我觉得我们应该了解老人。”
自从开始做养老产业,陈宇鹏对老人投入了更多的关注。提到自己的父辈,感慨其是非常辛苦的一代人。70多岁的老人家,经历了共和国解放、三年自然灾害、上山下乡,改革开放以及下岗潮,紧跟着便是社会老龄化了。“可是他们没有受过太多的养老教育。”
说完,他对记者展示了一张照片,里面有两只手,一只年轻,一只苍老。“这是我朋友和她母亲的手”陈宇鹏说,这个照片拍自今年9月,当时老人身患癌症,化疗后身体很虚弱。谁知没几天就在卫生间摔倒了,不到10天就去世了。
“老人摔倒可能和家里缺少适老化设施相关。” 清华同衡规划设计研究院高级工程师林菊英分析,老年人居家生活中的安全隐患比较多,主要包括像跌倒、滑倒、烧伤、烫伤、窒息等,其中,跌倒的频率最高,影响也最大。
林教授查阅日本的调查数据得知,65-85岁的老人,跌倒几率有30%,80岁以上跌倒几率则高达50%。而最常见的跌倒位置就是卫生间。她建议老年要保证地面干燥、防滑、没有障碍物,以减少跌倒的几率。
我们怎么样帮老人做更健康的一些事情,引导老人如何把自己照顾好?我们真的懂老人吗?
陈宇鹏不止一次这样问自己以及员工。有时他会给员工讲一个护理员因理念欠佳,而好心办错事的例子。
天津有一家比较知名的养老机构,经常有人造访。有位住院老人喜欢绘画并很有心得。机构的护理员鼓励老人画一幅画,送给院方高级管理人员。听到这个建议,老爷子很高兴,准备挥毫泼墨,试了几次之后,总是不满意,以至于每天诚惶诚恐。事情被院方的领导发现并及时制止了,老人因此松了一口气。
陈宇鹏曾就此事咨询台湾一位养老专家。专家说要是自己的到访看到这个老人在作画,可以亲自跟他说,老伯伯,听说您画画很棒,我也很喜欢,是不是可以在您不忙的时候送我一幅。老人可能这样压力就不会很大。然后你可以跟他说,什么时候画好都可以,然后告诉院里的人通知我,我亲自过来取。如果在取的时候,再送给老人一点点礼物,老人可能会很开心,因为他会觉得,我有价值,被社会认可,并没有被社会淘汰,会给老人一个向上的正能量。
“觉得我们应该去了解老人,才能服务老年人。”陈宇鹏把服务比喻成挠痒痒,他说,养老有需求,把手伸到老人痒痒之处,就像痒痒挠一样,哪里痒就挠哪里。因此,日间照料不仅要照顾到居家改造中适老性的部分,也要照顾老人的精神层面。
陈宇鹏坦言,精神层面上的照顾可能成本会更低,也许收获会更大。
海淀区羊坊店街道社区服务中心主任周爱军,从事居家养老工作已经有15个年头,长期在社区服务和养老战线上工作。他很认同陈宇鹏的观点,还把老年人的需求归结为四个方面,生活需要照料、就医需要方便、心理需要抚慰、价值需要再现。
从“锦上添花”到“雪中送炭”
11月13日,北京是个雾霾天。结合当天的天气状况,北京市民政局副局长李红兵说,或许养老产业与世界隔了一层“纱”,人们还不是很了解它,但是这个产业依然在发展。
李红兵自认是老年服务工作者,他认为跟老年人接触,发展居家养老服务,“进入”二字极为重要。
他鼓励养老服务工作者真正进入到老年人家里,能够在其床边,倾听他们需要什么帮助,“从而让老年人成为自己长期持续、不随便脱离的客户。”
在这个过程中,老年人的“用户体验”产生了极大的效用。有良好的体验才能产生信任,建立了信任之后,老年人便会对员工形成依赖。
“体验、信任、依赖,这是我们进入老年产业的三部曲。”李红兵开玩笑说,“在这方面,骗子比我们做得好。”
李红兵分析骗术,发现了骗子们的常用套路,他们先让老人体验进而用各个方式获取信赖,最后老年人建立依赖拿出自己的养老钱换回一堆没有用的产品。
“如果我们做养老工作,连骗子都比不过,这表示我们没有抓住老年人的特点,没有进入老年人世界。”李红兵分享感受。
如何才能进入老年世界?
北京市政府先从解决家庭做饭破题。“我们希望解决老年人的就餐、取餐,实现老年餐桌。”李红兵说。
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营养与食品安全所研究员付萍是老年餐桌的支持者。她认为营养对每个老人都是非常重要的,高龄老人的能量摄入下降,需要对老人的膳食进行特殊设计。
北京大学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从李红兵所讲的“进入”里引出了几个方面的“新”,即通过进入了解老人的新需求,发现我们面临的新问题,从而用新的思维去解决我们面临的新的问题。
在推进养老产业时,北京市还看到了医养结合的作用。2014年8月13日,北京市民政局等9家单位联合发布《关于进一步推进本市养老机构和养老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的通知》,该通知指出,为加快推进医养结合工作,养老机构在开展医养结合工作时,要在满足入住老年人医疗服务需求的基础上,充分利用周边医疗服务资源,开展多种形式的医疗合作。
《北京市养老产业发展报告(2015)》的编写者也对老龄产业发展提出了一些建议。他们主张制度设计要从“锦上添花”向“雪中送炭”转变。
该报告指出,从现有的制度设计来看,不管是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券还是福利养老金制度,都是普惠型的设计思路,未来做制度设计是要寻求一个改变,既要照顾全部老人,也要对经济状况较差的老人给予一定的倾斜。同时,居家养老服务市场也要从政府主导式向多方参与式转变。
报告作者之一周明明表示:这些改变均是为了做好当下,放眼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