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2014年东台市统计数据反映,该市60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29.1万人,占总人口25.8%,东台已完全步入了人口老龄化阶段。
日前,在东台市老龄委、民政局的支持下,我们采取随机抽样问卷调查的方法,对全市12个镇(区)61个村进行了《东台市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调查》,发放问卷500份,收到有效答卷336份。现将调查情况综合如下。
一、农村老年人基本生活状况存在的问题
在农村由于大力推行了新合作医保制度,全市农村参保率达到100%,大病医疗保障提高,老年人医疗负担大为减轻,老年人口健康状况有很大的改善。从调查数据反映,农村老年人患大病、重病、慢性病的占老年人口比重为18.8%,因病去医院就诊老年人数占比38%,住院人数占比10%。
调查还发现农村老年人的生活状况普遍存在以下问题,值得重视:
一是农村老年人收入偏低。夫妻共同生活按人平收入计算,年总收入3000元以下的占36.7%;3000-5000元的占25.1%;5000元-1万元的占29.7%;1万元以上的占8.5%。数据表明6成老人收入低于乡镇敬老院五保老人的供养标准,是本市农村人均纯收入的1/3-1/4。除自留地蔬菜自给外,每月伙食开支在100元以下约占三分之一。有些村2-3成的老人一年没添置一件新衣服,也有31.6%的老年人没有电视机,有16.4%的老人连电风扇也用不上。医保方面尽管提高了大病报销比例,但因为收入少,还是难以承受自负部分的医药费开支,致使一些老人有病不上医院,能挨则挨。
二是由于“四二一”家庭结构,导致子女赡养父母带来很大的困难。调查发现70-79岁年龄段,生育3-4个的占51%。60-69岁年龄段,生育1-2个子女的占该年龄段73.4%。至于男60、女55周岁的99%只有一个孩子。表现在赡养费上,子女不给的占56.9%,每年给1000元以下的,占17.5%,也就是说四分之三的老人很难得到子女的赡养。多子女的,分担赡养责任,子女和老人的生活压力相对小些。
三是老人要自食其力的多。调查反映:在种地的年龄构成方面,60-69岁占22.2%,70-79岁占47%,80-89岁占10.4%,无劳动能力靠子女供养的老年人约占20%。70多岁的老年人绝大多数还要在田间辛勤劳作,不少高龄老人还需种地养活自己,活到老做到老,是迫于无奈,因为收入少。
四是空巢现象在逐年增加。子女不在身边、不共同生活的空巢老人约占老年人口的四分之一,其中丧偶独居的老人占13.7%,尤为凄苦。此外,与儿女共同生活在家带孙子(女),但是儿子儿媳在外地打工,过年才回来的情形也不少。
五是生活需要社会救助的老年人占有一定比例。调查反映,表现为感觉身体较差的占12%,认为子女不孝顺的占7%,觉得孤独和幸福感差的约占10%。有3%的老人回答生病无人护理,这个比例乘以全市老年人口总数,绝对数就不小。比如生病无人护理3%乘以全市老年人口数,就是8000人。空巢丧偶独居老人3.25万人,生活不能自理的老人占7%,约1.67万人。
二、对当前居家养老为主的各种养老模式优劣评判
1、老两口共居。有老伴一起生活,生活能自理,虽然空巢,有些寂寞,但有病还有个老伴照应,这种居家养老模式还不错。如果子女孝顺按时寄给生活费就更好,没有赡养费,生活就困难些,老年人勤俭惯了,没病没灾也能过。
2、空巢独居。这一老年群体,有子女但不在身边,又够不上国家“五保”包养的条件。如果有积蓄,有退休工资或者其他生活来源,生活能自理,可以找保姆帮助料理生活,居家养老也行,就是精神寂寞。这些老人不要关在屋子里,在体力许可的情况下,多交些朋友,一起参与一些娱乐文体活动,防止发生忧郁病。
3、“机构养老”。2013年8月16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提出:要在政府“保基本、兜底线”的基础上,锐意改革创新,发挥市场活力,推动社会力量成为发展养老服务业的“主角”。从我国机构养老的现状来看,2011年底,我国机构养老床位仅占全国老年人口的1.6%,理论上讲,具有很大的市场潜力。有些人形容这是方兴未艾的“夕阳产业”,但是,从实际情况看,可能有些城市养老机构供不应求,而绝大多数县级城市养老机构床位闲置。如东台市养老机构共有35家,床位4543张,养老机构床位数约每千名老人19张,但是入住老人3197人。还有1376张床位闲置。
至于城市老年人群对入住养老机构的态度:调查反映,,现在许多老年公寓还没有火起来,只要有子女(和子女关系好),自己有房子,还能跑能走,绝大多数老年人不会上老年公寓。居家养老,有老伴的互相照应,丧偶的不能自理的雇人护理,子女探视也方便。个别老年公寓对于不能自理的老年人不愿接收,就是进了,老人一生病,马上通知家人领走就医,老年公寓不承担护理责任。这也是目前老年公寓缺乏吸引力的重要原因。
4、“居家养老,社区搭台,五助服务,政府补贴”。独居、患病、无自理能力,养老保障乏力,请不起保姆,又没有钱进养老机构,这一老年群体急需国家和社会救助。国务院常务会议要求,各级政府要积极探索以购买服务等方式促进养老服务业发展,财政性资金重点向农村养老服务倾斜,并发挥好对社会资金的引导作用。创新养老服务模式,重点发展居家养老,支持提供助餐、助浴、助洁、助急、助医等上门服务。东台市这种模式,也在积极推行实施中。但由于地方财政还不宽裕,全面推广,特别在农村难度更大。因此,要走出养老事业的困境,还必须多辟道路。
三、建立义工助老劳务储存机制,实现养老事业的创新、可持续发展的构想
1、助老是每个人的责任和潜在需求。它是一份远期合约,每个人都会老,都有晚年生活不能自理,需要人帮助料理的时候。因此,在年轻的时候,要有助老的劳务积累,把它储蓄起来,以备自己晚年使用。古语叫做“积德行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现在,许多老年人帮助带孙子,也是一种劳务积累,当然含有舐犊之情。此外,不可否认还隐含了自己不能自理时需要子女回报侍候的期待,这是自古以来我国的传统文化。现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全面实施一对夫妇可生育两个孩子政策,人口情况将会有很大变化,但有个过程。我国一段时期还是“四二一”家庭,一对夫妇既要工作,又要抚养孩子,还要侍候4个老人的晚年生活,忙得过来吗?雇佣保姆,请得起吗?这就迫切需要社会伸出援助之手帮一把。因此,必须从现在开始,每个人都要自觉地助老,帮助别的老人,就等于积累一笔财富,丢失一次助老的机会,就失去一次社会对自己晚年的回馈。用一种新的社会助老机制教育人改造人,形成“现在不助老,老了无人助”的社会共识和新的习俗。
2、把助老的劳务记录储存起来。这是新时代的呼唤和现实的需求。过去我国社会都提倡做好事不留名,“学雷锋”人人都做无名英雄,这对改善社会风气有好处,但是对人的向善行为及时激励力度不大。国家树立尊老敬老典型,万里挑一,而绝大多数人做了助老好事却无声无息,是不公平,久之,则劝善难行,这是传统教化机制的缺陷。因此,必须改革激励机制,做到“助老要有记录,将来必有回馈”。让佛教虚幻的“因果报应”的劝善说教变为现实,在电子时代可以实现。具体考虑就是建立“助老劳务储蓄电子商务网络”,最好的劳务评价是市场劳务价格,最好的劳务结算方式是货币,最好的交易记录介质是银行卡,最好的供需信息平台是助老劳务网站。围绕上述思路进行养老助老改革顶层设计,必将开创我国养老事业的新局面。
3、每个年满18周岁的公民都必须申领“助老劳务储蓄银行卡”,实行存折与磁卡相结合。建议由国家劳动和社会保障部统一制发,存折和卡号与本人身份证号码一致,终身使用。使用此卡,可以将助老劳务收入存进去,但不可以支取现金,不可以当作金融卡刷卡购物。此卡存储的劳务金额可以转帐,给自己的父母或其他需要赡养的老人支付结算劳务费。这样做,有利于激励外出打工的子女,在外地积极参与助老活动,取得劳务积累和储蓄,也有利于空巢老人享受子女的助老劳动成果。
4、国家建立助老劳务储蓄银行,建立全国联网的助老劳务储蓄网站,分级设立相应养老服务管理机构,以行政村和社区为依托,建立助老服务站和结算中心,发布助老劳务供需信息,按劳务市场价格公布各项服务收费标准。由政府出资对孤独老年人设立紧急呼叫装置,哪位老人需要“五助”,可以由社区服务站介绍应聘志愿者上门服务,服务结束,由社区服务站核实,将报酬打入“助老劳务储蓄银行卡”。并在存折内列一栏记载老人对服务人员的评价等级,上述账务电脑储存,作为该人服务业绩和信誉记录,终身保留。
5、国家对需要救助的困难老年人给予劳务补助,要经过本人申请、社区核实、公示评议、上报批准等环节,体现民主、公开、公正原则。不过,这种补贴不是现金,而是以政府财政信用为担保的虚拟货币,专门用于助老劳务结算,不能购物或者支取现金。有了这一笔虚拟货币资金给予最需要服务的困难老人,就可以启动千万人加入助老服务的伟大事业,而当地政府却不会因为养老助老增加财政困难。
6、在本村或社区范围内因助老志愿者暂时短缺不敷使用时,可以向上级助老服务机构求助,就近调剂助老服务人员。如果本村、社区志愿人员较多,劳力充足,可以在助老服务网站上发布信息,利于余缺流动。现在手机上网普及,本人有空闲时间和意愿,可以随时与社区服务站联系加入助老服务活动。
7、如果本人在外地工作,但是助老劳务储蓄不多,可以现金充值的方式到本人“助老劳务储蓄银行卡”,购买相应的助老劳务储蓄分值,赡养父母,助老劳务银行应给予适当优惠。助老劳务储蓄卡内资金,在持有人亡故后可以依法继承,但不可以转让变现。
8、社会捐赠也可以由社会助老服务机构接受,转入“国家助老劳务储蓄银行”,专用于养老助老服务事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