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地养老院遭遇护工荒,一个护工照顾7个老人,护工以进城务工的农村妇女为主,缺乏护理技能,智能手机不会用……护工短缺、专业护理技能低的背后是我国日益严重的老龄化社会。
截至2015年,我国60岁以上的老人已经达到了2.2亿,失能半失能老人数量已突破4000万。但承担养老服务主力的民营养老机构却面临护工短缺的尴尬,不仅专业护工缺乏,满足日常照料都人手紧张。专家认为,养老是一门科学,不能粗放管理,如何更好地“养”老人已成为全社会关心的话题。
10护工护理60多个老人
国家统计局上海调查总队2015年对上海民办养老机构所做的调查显示,有92%的民办养老院遭遇招工难题,有10.4%的养老机构反映,护理人员不足开始影响机构运转,有55.2%的养老机构表示人手较为紧张。
类似情况也发生在人口大省山东。在济南燕柳老年公寓里,10个护工承担着60多个老人的护理工作。负责人黄小川说,开业之初的时候,想招聘院校毕业有基本护理技能的,但实际上,“因为工作环境、工作性质、工资待遇等,根本不愿意来。”
养老护理人才流失严重
虽然养老服务人才缺口大,但我国养老服务教育并未形成完整的人才培养体系。养老服务相关专业以高职为主,中职和本科教育刚刚开始。中职高职衔接、职业教育与普通教育间衔接不畅。
养老护理相关专业的毕业生即使进入养老机构工作,岗位流失率也较高。据统计,从全国养老职业教育发展来看,学生到岗第一年的流失率可能达到30%,第二年50%,第三年70%甚至更高。
记者了解到,因为工作性质,不少护工平时不敢跟别人说自己的工作内容,护工吃饭的时候,常常被老人的大小便等各种状况打断,处理完常常也不想吃饭了。
多管齐下缓解护工荒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至13万亿元。但前期投入高、利润低的产业特征让不少民资望而却步。今年3月,央行、民政部、银监会等五部门曾联合发文,拓宽养老服务业贷款抵押担保范围,并推动符合条件的养老服务企业上市融资。
业内人士建议,对养老服务人才分类、分层、分阶段培养,对专业护工和普通护工加以区别。工资待遇要让护工体会到职业认同感。专家建议,对一线护工给予一定的入职补贴。建立养老服务人才职称评聘制度,打通与其他相关行业的职称互认通道,吸引更多具有专业护理技能的院校毕业生进入到养老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