俗话说:久病床前无孝子。然而万年县有一名年过花甲的儿子,用自己的爱心照顾90多岁常年生病卧床的老母,谱写了一曲平凡而感人的敬老之歌。
万年县自来水公司退休干部刘展东与母亲吕根英长期居住一起,刘展东的姐弟都在外地工作,家庭生活过得平静而温馨。1996年,母亲突发老年痴呆,痴痴呆呆不爱讲话,外出不认识回家的路。为了治母亲的病,刘展东东奔西走到处求医问药,母亲的病不但没有好转,反而愈来愈严重。2001年,母亲完全失去了知觉,连儿女都不认识,不能讲话,手脚失灵,大小便失禁,整天卧床不起。刘展东请了一个保姆专门服侍母亲。由于这项工作又脏又累,保姆责任心又不强,久病卧床的母亲背上生满了褥疮,溃烂的面积越来越大。刘展东看在眼里,痛在心上,决心亲自照顾老母。
2001年,刘展东办了离岗手续,在家专门服侍母亲。老人一点知觉都没有,又不能讲话,生活不能自理,全靠药物控制病情,靠护理维持生命。为了治好母亲背上的褥疮,刘展东自学医书,寻找药方。他用龙须草煎水帮母亲擦洗背上的褥疮,洗干净后再涂上长肉的药粉,每天擦洗三四次。老天不负有心人,母亲的褥疮居然慢慢地好了起来。母亲大小便失禁,为了使老人身上保持干净,他每天帮老人换五六次床垫,时刻更换尿不湿。近年来,他慢慢摸索,掌握了母亲大小便的规律。每次他把母亲抱起来扶着坐在一个自制的便桶上,等老人解完了再抱到床上去。因为母亲曾经肠胃开过刀,大便比较秘结,为了让母亲大便时省力,在老人大便前,他帮老人先用开塞露进行通便。如果大便还不通,他就戴上手套用手指伸入母亲肛门将大便一点一点抠出来。他不嫌脏,不厌臭,耐心地等候母亲把大便解完,然后帮她清洗肛门。
对母亲的饮食,刘展东按照早上吃好、午餐吃饱、晚餐吃少的原则,进行荤素搭配,以求营养均衡。早餐鸡蛋(一个)、豆浆、牛奶、红薯,大米煮成稀饭,中午和晚上用各种蔬菜、猪肉(二两)、豆类、鱼(去刺)剁成浆糊状煮烂(不稀不干),老人不用嚼就可以咽下。因老人肠胃不好,又没有牙齿,刘展东每天三餐都用调羹一勺一勺地喂给老人吃,每喂一餐饭要花一个多小时,吃完饭后他还要用棉签帮母亲清洗口腔。每天除了三餐饭以外,他还用各种水果榨汁,加热后给老人当茶喝。根据气温的变化,他随时给母亲增减衣服。他给母亲准备的棉衣、单衣等,每样都有10多套,尿不湿、皮手套都是一捆一捆地备着。他不仅白天侍奉母亲,晚上还在母亲房里搭了张床,老人一有动静,他就及时起床帮助处理。
8年来刘展东为了服侍老母,几乎放弃了所有活动。逢年过节,别人走亲访友,他不能去;人家早晚参加锻炼,他也不能去;别人外出旅游,他更不能去。他每天只是反复给母亲喂饭喂药,端屎倒尿,梳洗擦身。他真挚的孝心感动了上苍,终于换来了母亲病情的好转。在他的精心照料下,近年来,母亲每天大小便变得有规律了,可以被抱起来扶着坐在便桶上;可以扶起来用棉被靠背坐着吃饭;有时下午可以被扶着下地在楼上来回走动。
刘展东继承和发扬了中华民族的敬老美德,因而受到亲朋好友和县城群众交口称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