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奉新县仰山乡仰山村,传颂着一名孝子8年如一日服侍病中母亲的动人故事,他就是年近花甲的周信芳。
1998年春,周信芳的父亲突发脑血栓离开人世。2002年,冬噩运又一次降临, 80岁的母亲突发脑梗塞,双眼紧闭,危在旦夕。后经医生全力抢救,虽然脱离生命危险,但是半身不遂,生活完全不能自理。
8年寒来暑往,春去秋来,每天早上起来周信芳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在母亲身边,轻轻地叫一声,妈,你醒了吗?昨夜睡着了吗?哪里不舒服?我来给你穿衣服。紧接着打来温水,帮母亲洗脸、刷牙、梳头,然后把鸡蛋汤、鲜肉汤慢慢地,一勺一勺往母亲嘴里送,一次吃不完冷了又热,反复三四次。饭后就帮母亲轻轻搓手、摸脚、敲背连续数次,以疏通血脉。在夫妇俩的精心护理下,老人病体逐渐康复,慢慢恢复知觉。看见儿子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百般照料,母亲对周信芳说:“我是一个该入土的人了,是我拖累了你们。”“娘,是你生我、养我,你有病,做儿子的照料你是应尽的责任,人总会老的,得病是常见的事,只要你康复就是我最大的心愿。”儿子的一番话让母亲脸上露出了幸福的笑容。
盛夏,周信芳担心用电风扇母亲会着凉,晚上就坐在母亲身边用扇子扇风,为母亲驱蚊子,并不时地问:“妈,这样凉快吗?”若母亲深夜还未入睡就陪着母亲,讲一些孙儿在外读书,自己幼时读书的事,讲一些唐宋元明清的传记,直到母亲入睡为止。白天,吃过早饭后他又把母亲背到大树底下乘凉,呼吸新鲜空气。中午,媳妇把做好的肉丸汤送到树下,儿子又慢慢地喂给母亲吃。进入冬天是病中母亲难熬的日子,也是伺候母亲最艰难的日子,周信芳除了每天早上做好日常的护理事务外,晴天跟着太阳转,把睡椅放在避风向阳的地方,让母亲躺在椅子上,脚下、两只手边上各放上一个火笼,身上再盖上一床被子。晚上,他在母亲的床上放上两个热水袋,把电热毯开至低档。每当听到母亲大一点的呻吟声,他就不停地喊着,妈,你哪里不舒服,还要我做什么,你尽管说。为方便照顾母亲,他搭起一张床,与母亲同睡一个房间。母亲见儿子处处做得特别周到,过意不去:“芳儿,你回媳妇房间去,这样会把你拖垮的。”儿子诚恳地回答母亲:“让你一个人睡,我放心不下,别管我,你就好好睡吧。”
“芳儿,今天是正月十几,街上有龙灯吗?”“今天是正月十四日,明天就是元宵节,我今晚陪你去看灯。”“好啊。”母亲高兴得像小孩一样。正月十四日入夜,周信芳把睡椅先搬到集镇一个地方,算好各地龙灯到达集镇的大概时间,提前10分钟媳妇在母亲背上围上一条大棉裙,儿子背着母亲步行1里多到集镇观灯。夫妇俩把母亲放在预先准备好的椅子上,给母亲围得严严实实,一点都不透风。夫妇俩陪着母亲尽兴观龙灯,看着五颜六色的龙灯,老人高兴得合不拢嘴。
周信芳做了一般儿子很难做到的护理母亲的事情。夏天每天下午5时替母亲洗澡、更换衣裤,冬天每隔三天用温开水为母亲全身抹洗一次。母亲自得病后,大小便失禁,周信芳每天至少有七八次帮母亲接大小便,尤其在冬天晚上特别艰难,母亲时刻要小便,时刻又要大便,他托着便盆许久,老人又说没有,一夜反复无常,待安置母亲躺下,老人又不知不觉解在裤子里,把被褥弄脏,儿子不声不响用温开水把母亲全身抹洗,换上干净衣被。
8年过去,经过周信芳夫妇精心照料,奇迹出现,现在母亲能下床了,他又牵着母亲半步、一步,天天坚持练习走路。母亲日渐康复,记忆力渐渐恢复,对唐宋元明清代的历史故事,都能道出个子丑寅卯。
周信芳不仅是名副其实的孝子,而且是3个儿女的慈父,他教育子女善待孝敬老人。3个子女继承了父母孝敬老人的美德,每次回家都主动替父母承担服侍祖母的一切事务,用行动报答父母养育之恩,向祖母献上一颗爱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