岁月催人老。年老后,衣食行都会因为身体机能的衰退而大大不如从前。俗话说,养儿防老。事实上,随着时代的发展,孩子在成人之后,因工作、学习等原因,与父母相隔两地的情况越来越多,哪怕是同在一个城市,不少人也是无法天天照料到家中的老人。
如何安度晚年,已经不是老人个人、家庭的问题,而是整个社会都必须要面对的问题。尤其是我省,全国老龄化趋势较为严峻的省份之一。官方给出的数据是,到2020年,我省60岁以上的老年人达1186万,我省老年人口将占总人口的24.17%。这个比例相当高,几乎是4个人中,有1人就是老年人。
面对如此庞大的老年人群体,面对今后每个人可能都会需要的养老服务,市场需求与实际设施的配比却存在着很大的不足。一方面,政府在扩大公立的养老机构数量、规模,另一方面,政府也鼓励社会资本参与到养老服务中。可是,受到收费以及服务质量等限制,公立养老机构人满为患,往往一个床位还住着人,后面已经排着好几个人等着进来了。而社会资本参与建设的养老服务机构,因收费等问题出现客源不足而亏本,最后不得不退出市场。
去年,我省率先全国审议通过了第一部综合性养老服务地方性法规,从法律上来说,有效地完善在养老服务上政府花钱买服务的体系,明确了社会参与养老服务的空间、补助,可以让有一腔热情想进入这个行业的资本能够有动力、有资金长久坚持做下去。但是,不得不看到的是,在监管过程中缺失所导致的问题,居然接近半数的养老机构没有取得消防审批手续,有的还是由旧厂房等改建的照料中心,这怎么放心让本身就行动不便的老年人使用呢?
养老机构少,养老护理人员更是缺少。细心的人可以发现,前几年,不少高校开设了养老管理专业,当时还大张旗鼓地宣传过,可是,从去年开始,这个专业的招生几乎听不到了。仅省内开设该专业的高校,为了不影响招生,几乎都是淡化了这个专业方向的提法。因为,在大家看来是朝阳产业的养老,难以吸引朝气蓬勃的年轻人,哪怕是有出国进修的诱惑也很难招到学生。这就意味着,哪怕今后养老机构有了,也会出现没有专业的养老护理人员,继而影响到老年人的生活品质。
我们每个人年轻时奋斗,除了过好眼下的每一天,以中国人的传统思想,还会考虑自己的养老。那么,为何就不能从现在构建养老体系时,就认真地努力地参与其中呢?今天的努力、今天的付出,让现在家中的老年人受益,也可以在明天自己年老时受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