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住在这里很幸福,照顾的好,吃的也好,上厕所很方便”。今年88岁高龄的李兆洋老人,是万荣县贾村乡吴薛村人,退休前在乡供销社工作。老伴王叶子,今年87岁,没有工作。老两口有五个女儿,没有儿子,“其中一个女儿嫁到了邻村,主要是她照顾我们”。李兆洋老人告诉记者“去年老伴感觉身体不舒服,就来医院看病。治好后就住在敬老院,住了一年多了”。
李兆洋老人口中的医院就是贾村乡卫生院,距离它不到五十米的南楼即为贾村乡敬老院。该敬老院成立于2014年,是依托乡中心卫生院而创办的万荣县首家“医养结合”模式的敬老院。据工作人员介绍,在建设之初,该敬老院就与乡中心卫生院同步设计、同步建设,在一个大院里,北楼为乡卫生院,南楼为敬老院,南北相望,近在迟尺。敬老院建筑面积3000多平方米,设置120张床位,房间设施齐全、整洁大方,是一所集医疗、护理、康复、健康促进为一体的健康养生基地。目前,该敬老院入住老人60余人。
医养结合让老人“老有所医”
医养结合就是指医疗资源与养老资源相结合,实现社会资源利用的最大化。把两者融为一体,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彰显医疗健康服务理念,保障日常生活与康复疗养,是“贾村模式”的最大特点。
“每周他们都会量血压”李兆洋老人说,“大夫就在旁边,有啥不舒服随时就能看”。据工作人员介绍,该乡卫生院的老年病科设在敬老院里,实行新农合直接报销,“凡入住老人身体稍有不适,及时诊治,从不耽误”。对患有老年性疾病者,由医生指导、康复理疗员帮助,每日定时进行康复理疗与自身锻炼。
正在测量血压的李大爷说:“以前,由于离医院比较远,总是在身体不舒服的时候才到医院检查,现在不出大院门就有卫生院,医生每周都会为我们量血压、测血糖、号脉搏,预防疾病,特别方便。”
文娱滋养让老人“老有所乐”
刚刚过去的重阳节,该院邀请了运城市戏剧团进行表演。“昨天有唱戏,她平时不爱看戏,昨天还看了”。在问及平时的活动时,李兆洋老人如是说。“她爱打牌,我也会打牌,也会麻将,但麻将时间长,一般不多玩”(这里的牌指的是运城当地一种老人们常玩的纸牌,较长,非扑克牌)。
工作人员介绍说,敬老院坚持每天组织老人做体操,给老年人阅读报纸,普及养生小知识。坚持每周一、三、五晚上给老年人播放蒲剧影像,让老年人欣赏传统地方戏剧。根据老人的喜好,设立了棋牌室、阅览室、毛笔字书写角等。
敬老院还对配套设施进行完善,给每个房间配备了彩色电视机,在大院内安装了健身器材,让老年人了解国家大事,参与健身锻炼。林丽英老人激动地说:“平时子女都不在身边,我们在家呆着感觉非常寂寞,自从来到敬老院后,大家凑在一起,聊聊天、唱唱歌、看看电视、做做健身锻炼,日子过得特别充实,整个人都精神多了。”
精心照料让老人“老有所归”
“吃的很好,每天三顿饭,吃得饱”。在问及敬老院的护理好不好时,王叶子老人告诉记者,外嫁邻村的女儿是农民家庭,“家里有地,比较忙,时不时过来帮我擦洗”,所以一般不用护理人员操心。记者注意到老两口精神很好,房间干净整洁。
敬老院负责后勤管理的贾姓工作人员,退休前是一名语文教师,她告诉记者,“目前有护工6名,都是附近村里的妇女。最大的62岁,最小的27岁,工资在2000元左右”。“我们经常邀请对面卫生院的护士长过来给我们的护工培训,来提高大家的护理水平”。
敬老院里经常有些生活无法自理的老人,把大小便拉在衣服上或被褥上。这对一般人来说是道心理障碍,如果跨不过这个坎儿,就无法成为一名合格的护工。对此,陈院长深有体会:“办院之初,许多事都是自己亲自去干,每当看见沾在老人衣服、床铺上的屎尿,心里确实很不舒服,有时甚至想捂着鼻子一走了之。但后来想想,谁家都有老人,谁都有老的时候,当自己老了也成这样了,孩子们又该如何是好啊?想到这里,自己就放弃一切顾忌和陈腐观念,像对待自己父母一样,对待所有老年人。”
尊老养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目前我们农村普遍现状是大部分青壮年外出打工,孤寡老人相对较多。传统的“养儿防老”观念,对于李兆洋老人这种无儿子的农村家庭也是负担。山西省万荣县医养结合的“贾村模式”,让老人“老有所养、老有所医”,为我们的乡村养老和医疗改革提供了新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