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名七旬老人没有上过一天学,却洋洋洒洒地书写了几千字的创建歌谣,歌颂我市创建工作。老人名叫沙秀兰,她说自己不懂文学,是喜人的城市变化给了她创作的灵感。她以歌谣的形式将所见所闻记述下来,抒发创建给市民带来的喜悦和幸福感。
“通过新旧对比,希望人人都心怀感恩,参与城市文明建设,支持我市的‘创文’工作。”她说。
喜人变化,让老人有了创作灵感
9月6日上午,记者来到市区东大街一家属院,见到了沙秀兰老人。老人今年74岁,面容和善,精神矍铄。“我没上过学,写的都是顺口溜,难登大雅之堂,自己人看看就中,不用报道了。”老人不好意思地说。
老人显然过于谦虚了。记者看到,她创作的歌谣朗朗上口,合辙押韵,没有一定的功夫,肯定写不出来。
“城市的喜人变化让我产生了创作的冲动和灵感。”沙秀兰说,这些年许昌发生了令人振奋的巨变,她看在眼中,喜在心头。今年恰逢建党90周年,作为一名老党员,她决定创作几首歌颂创建的歌谣。
真情实感,深情歌颂创建工作
沙秀兰老人创作的歌谣真不少,用A4纸印了五六张。其中,《夸许昌》这样写:“市政府,为群众;官廉洁,党风正;办实事,创‘四城’;哪‘四城’?你记清:一园林,二卫生,三旅游,四文明。”《夸魏都创‘四城’》写道:“创‘四城’,立新功,分院入户到楼层;不分老,不分少,不分工来不分农;只要你在这里住,都要努力创‘四城’。”
倾注心血,半夜醒来坚持创作
创作歌谣对沙秀兰老人来说毕竟是头一次,她费了不少心血。看起来很简单的歌谣,写起来很费工夫。她常常反复斟酌,有时半夜醒来有了灵感,赶紧起床记下。
沙秀兰的老同事、好姐妹郑玉梅告诉记者,沙秀兰年轻时口才就好,博闻强识,组织力很强,但是很少搞文学创作。这次她创作创建歌谣可谓厚积薄发,所作歌谣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让许多老朋友赞叹不已。
心怀感恩,呼吁市民支持“创文”
作为亲历者,沙秀兰非常支持我市的创建工作。
在《夸许昌》中,她对老许昌是这样描述的:“看市容,更不行;小草房,盖满城;街道窄,路不平;下大雨,尽泥泞……”创建工作开展后,我市发生巨变,她又写道:“新许昌,很繁荣;人杰秀,地通灵;楼房高,电灯明;街道宽,路面平……汉魏故都世有名。”
沙秀兰说,从最初的“创三城”到后来的“四城同创”,多年的创建工作为我市带来了一系列荣誉,城市环境大为改观,市民素质大为提升,许昌处处是文明景象。“创建的最大受益者是市民。每个市民都应该怀着一颗感恩的心,支持‘创文’工作,让许昌变得更加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