需求巨大却遭遇冷落,社区养老机构该如何建?
作者:   来源: 株洲日报  2016-11-17

  当前,不少社区建立的养老服务站、日间照料站等已现门庭冷落之势。需求巨大的社区养老机构,如何才能建得更好?近日,记者进行了采访。

  社区自办养老的艰难

  11月14日中午,石峰区清水塘街道沈家湾社区的李娭毑又来到社区养老服务站吃饭,“下雨天,自己出门买菜不方便。这里的饭8块钱一餐,划得来。”她说。
  除了供餐,服务站里暂时还无法提供其他更多养老服务,但很快就会有改观。


  “新的社区养老服务站即将投用。”说这话时,社区主任廖青梅既兴奋又有点担忧,到底会有多大的改观,她也不能确定。
  廖青梅告诉记者,3年前,社区就建立了养老服务站,老人们也乐于来服务站吃饭、娱乐,但因人力紧张、无经费来源、安保问题等,站里能提供的养老服务有限。
  新建成的沈家湾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站独门独院,总面积500多平方米,设有厨房、餐厅、日间照料室、乒乓球室、棋牌室、阅览室等,有十余张床位,颇具规模。
  新站运行后,谁来提供餐饮、老人看护、健康理疗甚至安保等服务?这依然是个问题。“社区只有5名工作人员,只能先走一步算一步。”廖青梅说。

  养老企业进社区的困境

  扎根社区发展养老的荷塘区颐宁园养老机构,同样遭遇了“成长的烦恼”。
  “我们有120多张床位,3500平方米的场地,可同时提供社区机构养老、居家养老服务。”该机构执行董事易江告诉记者,开业近1年来,已有数十位老人在颐宁园预定床位,200余名老人注册会员,享受居家养老服务。“但要把规模扩大、收回高额的投资成本,依然前路漫漫。”
  摆在易江面前的难题是,让老人认可社区机构及居家养老服务并不容易。
  “走进颐宁园,许多人以为是走进了一家有养老设施的高档宾馆。”易江告诉记者,虽然他们现在收费较低,但大多数前来咨询的老人仍在观望。
  在易江看来,目前人数最多、养老需求最迫切的老人,就是无法享受政府托底养老但经济实力有限的“夹心层”老人,“他们拿不出太多钱享受机构养老,对居家养老比较感兴趣,却不敢‘贸然’行动。”易江认为,养老消费必须引导,“我们在引导消费上的投入很大,但效果并不太好。”

  不约而同的分级模式探索

  今年初,株洲盛康养老产业发展有限公司在天元区建设了牛形山长者照顾之家。向上,依托盛康强大的机构养老实力支持,需要机构养老者,可预定盛康老年公寓的床位;向下,照顾之家启动了社区照料站的建设,老人在家门口即可享受日间照料、上门送餐等居家养老服务。
  “机构、社区及居家养老三位一体,或是发展社区养老的最终出路。”易江告诉记者,类似的养老模式,颐宁园也在探索推进,“除荷塘区颐宁园本部外,我们已在流芳社区、水竹社区建设日间照料站。”
  在株洲盛康的相关负责人梁余全看来,分级养老的好处显而易见,“此种模式可以高度满足老人‘恋家’的意愿,行动方便时,只享受居家养老服务,行动不便了,则住进开在社区的养老机构。”
  “养老时不离社区甚至不离家,费用按服务项目‘点餐式’收取,这是我们推行的理念。”易江告诉记者,要把机构、社区、居家养老全部放在社区解决,政府、社区及企业各方仍需形成更大合力。

  发展社区养老,各方应携手共进

  一位社区负责人给记者算了笔账,如果一个社区长期给200位老人提供低收费送餐服务及免费的日间照料、文艺娱乐等服务,每年约需经费12万元,社区根本拿不出来。
  如果民办养老企业愿意接手运营,在无法迅速将居家养老老人转换成机构养老老人,挣取床位收入的情况下,企业也要“下血本”。
  社区养老要发展,仍需政府的大力支持。同时,企业也要暂时放下短期逐利的心态,沉下心去经营。
  机构、社区及居家养老服务三位一体,专业的服务项目交给市场来做,需政府、社区托底的服务设施,政府、社区给建好,如此,方能实现居家养老的大发展,让更多老人老有所依。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