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加强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的几点思考——以常熟市碧溪新区为例
作者:   来源: 苏州民政  2016-11-17

  随着社会发展,目前各地社会人口普遍呈现出老龄规模大、高龄老人多、空巢老人多、以农村户籍老人为主等特点。以常熟市碧溪新区为例,截至2015年底,新区60周岁以上老年人32147人,占新区总人口的近30%。长期以来,碧溪新区采取以家庭养老为主的养老模式,如今中青年一代面临工作和生活的双重压力,照顾老人,尤其是失能、半失能老人显得力不从心,故而对专业化养老机构和社区服务的需求愈来愈迫切。

  一、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基本情况

  从统计数据看,碧溪新区已进入老龄化社会,需要家人和社会提供服务的的高龄老人在新区人口中占相当比例。为适应老龄化社会需要,解决农村老年人老有所养、老有所乐、孤有所托、难有所帮问题,自去年开始,新区稳步推进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目前全区已建成浒西村、浒浦集镇社区、聚福苑社区、聚和佳苑(1期)、聚和佳苑(2期)、浒东村、万福村、白莲村、中南村、丰乐佳苑共10家日间照料中心。实践证明,日间照料中心是一种适合老年人“白天入托接受照顾和参与活动,晚上回家享受家庭生活”的居家养老服务机构,能够解决居家养老问题,是一条符合农村实际情况、具有农村特色的养老新路。

  二、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存在的问题

  由于起步较晚,目前新区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还存在服务项目少、资金投入少等问题,未能充分发挥出日间照料服务的基本功能和作用。
  (一)设施不健全。目前,新区村(社区)已建成的10家日间照料中心,主要是在村(社区)办公服务设施内进行的功能室调整,个别村(社区)是租赁的场所,大多没有医疗保健室、康复训练室和心理疏导室,缺乏老人生活服务用房和老年人室外活动场地。
  (二)宣传力度不够。由于目前新区仍以家庭养老为主,缺乏对机构养老、居家养老理念的教育、培养和具体服务的示范,使一些老人对日间照料中心设施设备和服务项目不了解、不相信。同时,出于经济因素、风俗习惯因素等,村(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作用难以充分发挥。
  (三)缺乏服务人员。在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中,难度最大的就是缺乏养老服务的组织和人才。村(社区)“两委”班子和专职工作人员直接担任了社区养老的具体服务工作,对村(社区)养老工作心有余力不足,不能为社区生活不能完全自理、日常生活需要一定照料的半失能老年人等提供膳食供应、个人照顾、保健康复和交通接送等服务,满足不了日托老人在生活照料、保健康复、精神慰藉等方面的需求。
  (四)资金投入不足。目前对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的投入,主要依靠上级部门补贴和村(社区)自主投入,这些费用仅仅能够满足对功能区的改造和部分设备购置的需要。保持日间照料中心正常持续运转的经费、管护人员和工勤人员的工资及服务项目拓展经费等,仍相对匮乏。
  (五)服务机制待优化。从已建成的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来看,对需要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的老人底数不清,需求服务的内容不清,如提供家务劳动、家庭保健、辅具配置、送饭上门、无障碍改造、精神慰藉、紧急呼叫和安全援助一类或多类服务。社区老年人日间照料中心服务宣传制度、工作制度、值班制度等有待进一步明确。

  三、建设对策及建议

  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目前处在起步阶段,随着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的加剧,失能、半失能老年人的数量还将持续增长,照料和护理问题日益突出。为此,必须立足社会实际,着眼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围绕不断满足老年人的需求,合理规划建设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
  (一)摸清“家底”,满足多样化需求。以村(社区)为单位,在已有的人口基本信息的基础上,对本辖区老人基本信息和结构进行摸底。做到分段摸清,分类服务,有序推进。分段摸清就是分年龄段对老年人的数量、居住、身体状况、主要病况、需求等进行了解。对60—69岁阶段的老年人,重点是宣传培训养老基本知识、自我护理基本技能,组建老年人志愿者服务队,实现老有所学、老有所乐、老有所为。对70—79岁阶段的老年人,重点是办理老年证和交通出行优惠卡,满足居家养老个性化服务、老年病家庭护理或日间照料中心服务要求,实现老有所养、老有所依、老有所安。对80岁以上老年人,重点了解居家养老个姓化服务要求、老年病家庭护理或机构养老服务要求。
  (二)加大投入,推进养老设施建设。把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建设经费纳入新区年度财政预算,把建设工作列入政府目标任务考核,进一步强化政府抓好养老服务工作主导作用,明确责任,抓好任务落实、奖惩兑现。围绕“便民、高效、规范”,制定和落实各项规章制度,做到日间照料中心建设工作有人抓、有地方干、有规章制度来保障。
  (三)合理规划,培养管理人才。养老服务工作是一项专业性、政策性很强的工作,需要一大批热爱老年工作、懂得老年心理、掌握专业知识和技能、懂得老年人设施服务的管理专业人才。目前,村(社区)日间照料中心护理人员基本上由社区“两委”成员兼职,既不专业,也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做好护理工作。新区将探索设置公益性岗位,采用政府购买的形式招聘专职护理人员,根据实际需要对护理人员进行相关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培训。同时,新区年内还将出台养老服务人员岗位专业标准和操作规范,制定工资调整方案,进一步提升养老服务人员工资待遇。
  (四)广泛宣传,大力发展养老志愿者队伍。针对机关事业单位、企业、个体工商户、学生等不同类型的志愿者,充分发挥各自特长,以注册志愿者为骨干,多层次全方位地开展为老服务。通过专业培训和改善志愿者服务条件,不断提高养老服务水平。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