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年人消费陷阱泛滥成疾 网友呼吁整治乱象规范市场
作者:   来源: 一财网  2016-11-28

  今日推出的《老人的天空:消费陷阱与破局之路》系列报道,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和反响。一财网友在评论和互动中表示,一些企业利用老人渴求健康和摆脱寂寞的心理,使出各种营销手段,蒙骗老年消费者赚取暴利。在此鱼龙混杂的市场,监管部门如何监管与规范已成为当前的重要课题。
  这组报道从身心健康、养老居所、休闲娱乐等方面入手,针对我国老年消费市场的乱象和漏洞展开了探讨。
  许多网友认为,这组系列报道对老年消费市场的“乱象”描述很真实。网友“村下野树”向记者反馈,黑龙江小城的所谓理疗店,都是诱骗老人长期免费做理疗,中间发放廉价小礼品,每天逐步洗脑,销售各种五花八门的保健产品,没有几个入门老人会不花钱,有些还不敢告诉子女。还有网友表示,现在老年人旅游基本都是跟团,但现在的老年团多带有购物游,常常买回一堆假玉石和没用的中药。
  有网友告诉记者,单位附近还有一家老年人“保健+理财”的“场所”,三天两头搞培训,看着那些老年人听完会后很兴奋,她和同事们都很担心。网友“朱昶V”认为,老年保健品基本都采用洗脑式销售,遍布各大菜场的体验店里每天都聚集很多的老人,在听各种讲座。这些店基本都是无证经营,打一枪换一个地方,老人即使发现上当也无法维权。另有网友反馈,有些保健品企业为了骗老人的钱,虚假宣传,夸大疗效,只要知道老人有什么病就说能治什么病,几千上万的骗。甚至有网友坦言,他去看过朋友开的保健品厂,成本低廉,才几块钱却卖几百元,称是治疗胃癌的极品。
  近年来,虽然媒体不断曝光老年消费市场的各种销售骗术,可是仍有不少老年人上当受骗。有网友直言:“这几年,各种创新金融和互联网金融骗局层出,老人最遭殃,既贪婪又轻信,既愚昧又固执,人生活得真累,指不定我到他们这岁数,碰上现在的骗局,也会大大的上当!”也有网友认为,老人到了一定的年纪退休以后,吃饱喝足了,子女也会给钱花,没有什么兴趣爱好,就把养生当成了每天的工作,容易上当受骗。还有网友说,老人觉得保健品没副作用,药物的副作用大,或者权当吃了安慰剂,只要他们心里觉得好,就有效。
  许多网友表示,企业营销人员非常会抓住老人的心理,他们“忽悠”老人能屡屡成功的背后也反射出老人们对健康的渴望以及内心的孤独寂寞。有网友认为,其实从老人的角度来说,怕老、怕病、怕死、健忘、固执,希望得到小辈的关心。然而怕老、怕病、怕死,现代医学又没法解决这些问题,那么“骗子”就有空子可钻了。
  此外,有网友告诉记者,师大的好多老师都买保健品还喜欢互比,母亲花费了几万块。他心痛地问:“为何我们的父母节约了一辈子,我们给他们买各种礼品、保健品他们心疼,却如此慷慨地交给陌生人?”
  有网友总结说,现在的年轻人常常忙着网络,老年人就变成网络遗忘症候群。没人关心只好自己关心自己。保健品公司抓住的是商机,保健品是工具,销售员是手法,真金白银是钱。也有网友表示,存在即合理。只要我们传统家庭文化继续缺失,只要我们不从根本上去关爱自己的老人,这样的情况就会延续下去。更有网友在微信上给记者留言道:“我们能周末去父母家坐下来陪他们唠叨吗?我们能经常打电话经常去看望吗?我们除了周末或逢年过节去吃顿现成饭,我们自己做饭给他们吗?我们能花时间听他们回忆小时候你的点点滴滴吗?能听听他们对自己身体的担忧和痛苦吗?不要去教育自己的父母,你以为他们不懂?其实,他们就是一群在慢慢无助中恐惧孤独、恐惧死亡的老孩子。”
  很多网友看了这组报道后都表达了对老年市场乱象的担忧,并呼吁政府职能部门加强监管和执法。有网友抱怨,现在社会骗子的成本太低,有关部门视而不见,眼睁睁看老年人受骗上当。 网友“枯竹朽木”更是直言:“社会骗子已经成了主流,而政府渎职和法律缺位又助推骗子低成本,一句话:在中国违法永远比守法成本低。” 还有网友在报道评论中“哭诉”:“我家是重度受害者,父母在老家10年花70多万买保健品,现在身体也不好了。钱也没有了,还欠他们的。有地方申诉和维权吗?”
  网友们一致认为,相关监管部门应规范相应的市场,并且建立健全的法律体制与监管机制,例如,国家应出台好的养老机构和政策,让老年人没有后顾之忧。有网友在留言中呼吁:“希望(有关部门)管理整治,爸妈们的养老钱真的不容易,我们做子女的深受其害!”更有网友直指:“老人问题仅仅是社会矛盾的一个点而已,如果这社会继续这么急功好利,这么无序,那么空谈老人问题是无意义的。”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