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有句老话,“养儿防老”。然而独生子女政策带来的家庭结构“头重脚轻”,养儿防老也变得不那么可靠。因此,做好、做足养老储备成为每位投资者在步入老年期前就应思考的“必选题”。
近年来,各类金融机构也纷纷“瞄准”个人养老储备的资金需求,抢滩“银发市场”。由此,专门为退休储备而规划、设计的各类保险、债券、基金等理财产品皆迎来了“成长期”。比如,商业养老保险、住房反向抵押贷款(保险)、养老储蓄理财等“专属化”理财产品纷纷涌现来满足投资者的养老理财需求。
那么,对于已步入或即将步入退休生活的投资者来说,养老理财计划该如何布局?对此,本期投资有道特邀三位业内资深人士为我们解答疑惑。
1、养老主题理财新品频现,如何配置更为合理?
随着人口老龄化加速,为了抢夺“银发市场”这块蛋糕,银行、基金、信托等机构新招频出。记者了解到,平安银行养老系列净值型理财产品,在短短6天内,募集零售客户资金突破37亿元;兴业银行也于近期推出收益率达3.95%的养老储蓄产品,一经推出就被中老年客户“秒杀”。另外,信托型养老金产品、商业养老保险等新型养老金产品也层出不穷。可以说,目前市场上不缺“养老理财产品”。
史晓琦:从养老金储备的角度来看,可以将个人收入的20%用于投资,我推荐年金类产品。投保后即可每年领取保额的一定比例作为年金,一般建议转入万能账户获得更高的生存金投资收益。其养老指向性更加明确,且积累性更强。
沈丛辉:选择产品时应该遵循养老规划的三大原则:安全、持续性和增长性。首先要保证养老金的安全;其次养老金的领取要持续,领取时间越长越好;最后养老规划一定要选择稳健增长的理财产品。对于多数老年人来说,可以选择银行储蓄产品和国债,都是最稳健的投资产品。
朱佳:通常而言,传统型和两全型保险回报额度明确,且投入较少,比较适合工薪阶层的养老需求。而投连型和万能型保险由于投入较高、风险较大,比较适合风险承受能力较强的高收入人群。
2、养老社区产品市场反响大,投资者是否值得关注?
据中国社科院老年研究所测算,目前中国养老市场的商机约4万亿元,到2030年有望增加至13万亿元。保险系企业纷纷吹响集结号,进军“银发市场”,主推老年公寓等养老产品。到2012年底,包括国寿、泰康、平安、合众等险企在养老地产领域的投资已超过500亿元。
史晓琦:目前,不少城市中心城区养老院已“一床难求”,险企投资的养老社区是集养生、养老、旅游度假、康复疗养、医疗服务于一体的现代高端服务产业平台,高品质养老会成为稀缺资源,将是未来老年人群的首选。
沈丛辉:养老养生社区将作为一个复合型的业态组合,把居住和服务灵活地结合起来,成为衔接上下游相关产业的载体。将原有、单一的保单保障向“保单+实物养老”双保障的形式转变,用“保险产品+养老社区”实物对接产品的模式,为客户提供高品质养老的一站式服务。
朱佳:这类产品有市场需求,但更适合高收入群体。目前,多数险企推出的相关产品年交保费都要10万以上,入住时还要缴纳一定费用。而且是否能成为养老趋势关键还在于能否提供良好的医疗、养生、护理、休闲等配套。
3、“预期养老”吸引中青年客户,如何寻找适合自己的产品?
众多理财机构不仅把目光瞄准“银发市场”,养老的未来市场也是他们较量的“战场”,面向中青年,不少机构纷纷提供未来的养老计划。
史晓琦:我认为养老的规划是一个长周期的规划,而且需要有一定的强制性,所以养老理财产品应该是寻求稳定成长性收益,同时要降低资金流动性。在个人养老储备中,基金产品是中长期投资、储备的热选工具之一。比如,生命周期基金能够根据投资者的年龄特征,分阶段调整投资组合。随着年限的增加,高风险投资比例逐年下降,从而实现降低风险、锁定收益的目的。
沈丛辉:建议采取零存整取储蓄的方式,每月固定存入一定金额,这样对不善计划、平时花钱管不住自己的年轻一族是一种刚性约束,同时也是养老投资理财的第一步。可以选择一些净值类理财产品,其投资方向是债券、股票,收益率可达5%-6%。
朱佳:个人建议中青年投资者可以选择基金定投的方式进行提前布局,根据经验基金定投最起码需要10年以上的时间才能达到比较理想的效果,一段时间收益不理想就终止定投,是最不理性的行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