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养老驿站投入使用:看病有人陪 吃饭有人送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2016-12-27

  208个“养老照料中心”陆续投入使用,150个“社区养老服务驿站”开始试点运营,随着今年北京将令人向往的“养老院生活”直接送到了老人身边、楼边乃至床边。看病有人陪同,吃饭有人送餐,瘫痪在床有人护理——熟悉的家就是一个小小养老院,睡了几十年的木板床,就是一张专业的“养老床位”,恰是这种实实在在的“获得感”,让老人们感动到哭、幸福到笑。怪不得有护理员就明确表示“等我老了,也想要这样的生活。”
  
  打个电话 有人来陪看病
  
  家住百万庄社区的杨光老人97岁了,女儿陈阿姨也70多岁。老母亲抱怨最近总闹肚子,血压也不稳定,陈阿姨给楼下的“展览路街道养老照料中心”打了个电话,预约陪医服务。
  按照约定时间,护理员冯爱芬推着轮椅敲响了门:“奶奶准备好了吗?咱走啊。”“准备好了。”老太太已经穿上了羽绒服,冯爱芬帮她戴好帽子,女儿陈阿姨一边穿外衣,一边拿起母亲的医保卡和病历本。
 

 
  从家到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要走六七分钟,一直由冯爱芬推着老人走。陈阿姨说,自己就一个儿子,“住望京,大老远折腾一趟,不落忍。可我也70多岁了,只能自己顾自己,特别焦虑看病问题。有一回叫车送我母亲看病,光路费就399元。所以说,社区推出陪老人看病这项政策太实在了,太管用了。养老照料中心建成以来,我都N次请护理员陪同看病了。”
  社区医院里并没有几个病人。陈阿姨守着母亲,护理员冯爱芬拿着老人的医保卡,挂号,进诊室,给老人脱外衣,陪着老人看病,认真听医嘱,然后缴费,取药。整个过程有条不紊,驾轻就熟。
  “我对这里太熟了,经常来。”冯爱芬告诉北京晨报记者,自养老照料中心开办以来,已经为10多位老人提供就医陪同服务,“近点儿的就去社区,远点儿的去过人民医院、复兴医院。即便是家属打了120,下不来楼的老人也是我们帮着抬。有位老人住4楼,我们3个护理员花了10多分钟才给抬下来。”
  整个看病过程刚好一小时,把杨光老人安全送回家后,陈阿姨拿着母亲的养老卡在养老照料中心的POS机上一刷,扣掉60元。陪同就医服务每小时收费60元,但是这60元并不需要陈阿姨自费。西城区政府每月向杨光这样的高龄或者失能老人发放400元“居家养老补贴”,这60元就出自这笔补贴。
  “展览路街道养老照料中心”的工作人员告诉北京晨报记者,百万庄地区有200多位失能老人。“这些人都是我们服务的重点对象,我们挨家挨户走访,建立信息档案,提醒他们这400元的护理补贴是国家免费提供的,但必须当月花,下月就作废了。因此,总得打电话催着他们花。”工作人员拿出预约服务单说:“您看,这位老人预约的就是洗澡服务,家里暖气不热,不敢洗,我们中心有专业老人浴室,一次消费80元。”工作人员说,“即便没有住进我们照料中心,老人在家里也一样能享受我们的养老服务。”
  
  上门专护 还管老人康复
  
  对于海淀区罗庄西里社区居民来说,请“好保姆”不难——建在社区内的“养老服务驿站”能够为老人提供上门专护服务,专护员一方面承担着“保姆”的角色,24小时在家中照料老人,另一方面承担着“养老院护理员”的角色,老人几点该吃饭、加餐,几点该睡觉、运动,都有严格的计划和流程,时刻为老人提供养老院级别的专业护理服务。此外,中心还在老人家中安装远程探望设备,方便子女随时随地通过视频看望老人并查询老人的居家护理状态。这种透明化、开放式服务,深得居民认可。
  85岁的丁大爷家住地质大学社区,卧床不起有几年了,从去年9月起,专护员王玉华一直照顾丁大爷。王玉华大姐是个典型的东北人,开朗、爱笑,跟丁大爷对话时更像是在哄着一个“老小孩”。“我刚来时,老人不仅生活不能自理,情绪也低落,不爱说话。您看现在,精神气色都不错吧。来,大爷,咱唱两首歌给记者听听。”王玉华起头,丁大爷跟着唱起来,声如洪钟、铿锵有力。
  据悉,每个专护员的手中都有两张卡,一张是老人卡,里面包含老人的基本信息、身体状况以及生活禁忌等。另一张是护理员卡,里面有老人的个性化护理方案和计划。记者在王玉华的手机上识别“护理员卡”进入护管系统后,看到了丁大爷的详细护理流程。7点10分至7时30分洗漱,7时30分至8时协助进餐,9时至9时30分康复训练,10时至10时30分协助加餐,11时至12时准备午饭……而每操作一步都需要王玉华“打卡”确认完成。“丁大爷住家里,其实跟住养老院没什么区别。”王玉华说,“等我哪天老了,我也想要这样的生活。”
  
  利好政策:平均每5000老人拥有一家养老驿站
  
  未来3年,北京市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总量将达到1500家左右,平均每5000位老人拥有一所养老驿站,服务半径为1公里。常住非户籍老人也可享受养老服务。
  “养老驿站”的场地和设施全由政府提供,此外,政府还提供包括床位、餐费在内的各种补贴,建设一个驿站,最多能获得30万政府补贴。
  接收失能半失能老人是养老驿站的主要目的。按照4.78%的失能比例来算,每5000位老人中大概有200多人失能,而养老驿站的重点服务对象就是这些失能老人,驿站可提供15天之内的短期托养服务,同时,还提供各种上门服务。超过15天的老人可入住养老照料中心或其他养老院。
  今年11月起,西城区3800多名重度、中度失能的老人开始按月领取“失能补贴”,每月最高额度为400元,这是北京市民首次领取“失能补贴”。换句话说,西城区的失能、高龄老人每月可以在养老驿站享受400元的“免费”服务。目前,失能及高龄老人的“居家照护服务补贴”政策正在试点推进,明年有望在全市实施。
  
  数说养老
  
  1500
  今年北京市已建成15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未来3年还将建1300家,总量将达到1500家左右,基本覆盖全市范围。
  70
  西城区:今年建成26家社区养老驿站,明年计划再建30家养老驿站。至2018年,预计建成60家到70家养老驿站,实现每3个到4个社区拥有一家养老驿站的目标。
  60
  东城区:今年建设17家养老服务驿站,三年内达到60家。
  100
  朝阳区:“养老驿站”的理念最初来自于朝阳区,朝阳区已经建成养老驿站100个。
  122
  海淀区:今年至少完成20家社区养老服务驿站的建设任务,到2018年达到122家。
  96
  丰台区:已完成20家养老驿站的建设,到2018年将达到96个。
  50
  石景山区:已建成15家养老驿站,到2018年至少建设50家。
  受益人:西城居民杨光
  人物感言
  有人陪着看病,又踏实又舒服,还给闺女省了不少事。
 
链接交换请加微信:ZMYL123
养老服务部际联席会议成员单位
关于我们 | 联系我们 | 招贤纳士 | 网站声明
中国养老网是全国养老服务业领先的资讯发布传播平台 创建中国养老智库
Copyright © 2014 中国养老网 All Rights Reserved 京ICP备11035259号
网站设计著作权已注册 侵权必究
扫一扫,关注养老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