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老服务业既是涉及群众福祉的民生事业,也是美好城市的重要体现。作为全国最早进入人口老龄化的城市,近年来上海面对挑战,主动作为,积极应对,“十二五”期间,老龄事业在养老保障体系建设、养老服务体系建设、制度保障等各个方面均取得了显著的成绩。
然而,尚处于深度老龄化时期的上海,“人口数量过于庞大,依靠单一的养老模式难以为继”等诸多问题都制约着“为老型”人性化社区的全面建设。对此,上海市政协委员、万科集团高级副总裁兼万科上海区域首席执行官张海在上海两会中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上海养老事业发展面临“时间紧、任务重”的局面,还需要通过政府与企业的携手合作,打破体制机制障碍,才能实现既定目标。
探索“委托第三方”模式加快培育龙头企业 张海介绍,万科集团在上海探索和发展养老服务产业已有4年时间,通过与上海地产集团、上海中医药大学合资成立“上海申养投资管理股份有限公司”为载体,按照市场化运作的方式,在各级政府的大力支持下,2016年进入快速发展期。目前已运营社区嵌入式托养机构2家,即将开业的社区托养机构和养老机构4家,同步在筹备的各类养老机构超过20家。全部建成后,总床位数将超过3700床,辐射居家养老人群超过10000户。
在社区中发展“嵌入式”养老机构,是万科深耕上海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作为一家企业公民积极响应政府“补短板”,发挥社会责任的题中之意。
张海表示,社区机构作为服务7%和90%老年人口的主要载体,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根据规划,“十三五”期间上海将新增社区托养机构超过500家,2016年实际新增约50家。按此推进速度,很难实现规划的目标,其中设计、建设、运营模式不统一,无法快速复制是主要原因之一。
为此他建议,以区为单位或多个街镇政府项目打包的模式,引入具有设计、施工以及运营等全流程管理能力的第三方专业机构,在政府指导和管理下,对辖区内多个需同时实施的社区托养机构项目统一进行设计、建设和运营,缩短建设周期,并提升运营管理水平。
此外,还应“鼓励发展老龄产业中小企业,扶持发展龙头企业,实施品牌战略”“实施‘百家为老服务品牌战略’,培育一批具有全国影响力的为老服务优质品牌”。张海说,要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发挥政府的引导作用,设立‘养老专项扶持基金’,对符合导向,在提升服务品质、模式创新等方面作出突出贡献的养老企业给予奖励。
健全技能评定体系拓宽产业融资渠道 “目前,养老护理人员职业等级评定主要执行国家人保部颁布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参与该职业等级评定的主要为一线养老护理工,存在多为外来人口,整体素质不高,社会地位低”。张海建议健全养老护理人员的专业技能等级评定体系,完善护理人员职业发展渠道,改善劳动力不愿从事养老行业的现状。
“应该在现有的《养老护理员国家职业标准》的基础上,向上增设‘照护师’的职业等级,参与‘照护师’评定的为有丰富护理经验的优秀护理员和具有学历和专业能力的人员(如护士),以提升护理人员的整体水平,改变人们对护理人员的传统认知。”张海说,高等职业院校和普通高校可以开设养老护理专业学历教育,学历与职业等级挂钩,毕业生可直接获得相对应的职业等级证书,而获得“照护师”执照的护理人员在养老机构从业可获得不同等级的补贴,促进更多劳动力进入这一行业。
此外,张海还说,为尽快实现形成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相协调,与上海人口老龄化、高龄化相适应的现代老龄事业发展体系还应放宽审核标准以及创新融资模式,进一步拓宽老龄产业市场化融资渠道。
张海表示,2015年4月,国家发改委印发了《养老产业专项债券发行指引》,支持和鼓励养老服务企业通过发行企业债的方式进行直接融资。但现阶段养老服务企业大多处在起步阶段,盈利状况不佳,很难满足“发债主体连续三年盈利”的基础门槛,绝大多数企业无法享受这一政策。
为此他建议,将“发债主体连续三年盈利”修改为“发债主体连续三年盈利水平持续提升,且近一年实现盈利;对于发债主体成立不足三年,但主要业务为为老服务且盈利模式清晰的,可适当放宽。
张海说,除养老产业专项债券政策进一步落地之外,对符合条件的社会资本投资的新建或改造养老项目,还应由政府对项目贷款的利息给予一定补贴,以使这些养老项目的投资成本有效降低;同时,还应该进一步创新担保模式,鼓励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对接“上海中小微企业政策性融资担保基金”平台,由该平台为资质良好的养老企业发债或信贷行为提供担保;鼓励以养老服务收益权为质押,创新融资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