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11月一天下午,陈学高给巢湖学院1000多名大学生作了《成功人士必备素质》的精彩演讲。在谈到孝道时,他说:“我不满周岁时,父亲就离开人世,母亲带着我和姐姐艰难度日,那时我最大的愿望就是想将来好好地孝顺母亲。但是,走上工作岗位特别是担任频临倒闭的企业负责人以后,我整天忙着经营创业,没有时间陪伴孤独的母亲。现在我事业有成,母亲却永远地走了……现在我要奋发努力,创造更多的财富来孝顺天下的母亲,以告慰母亲的在天之灵。”话语刚落,会场响起长时间的热烈掌声。
陈学高这段朴素的话,没有什么深奥的道理,但却从一个更深的层面展示出一个成功人士博大宽广的胸怀和高远的思想境界。
孝顺父母,孝顺长辈,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也是华夏文明的一大亮点之一。孝道博大精深,它在养育之恩与尽孝回报的循环往复中不断地丰富内涵,拓展外延,锤炼精髓。作为一个人,孝道所体现的是基本道德、良知和素质;作为一个单位,孝道所表现的是责任、义务和形象;作为一个社会,孝道所展示的是社会公德、文化传承和文明程度。在科举制度出现之前的封建社会里,“举孝廉”是培养和选拔官吏的一个重要途径。例如汉代,规定每20万户中每年要推举孝廉一人,由朝廷任命官职。被举之学子,除博学多才外,更须孝顺父母,行为清廉,故称为孝廉。没有“孝廉”品德者不能为官。古代的《二十四孝图》,已成为孝道的典范,影响和教育了一代又一代的人。《论语》中更把孝悌作为仁之本。孔子的学生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可见,孝悌关乎国家的安危,社稷的兴衰,只要推行孝悌便会政治清明,国泰民安。中国历史上的很多明君,都把孝道作为为政之本,提出以孝治天下的治国方略。《论语》为政篇有一段对话很精彩。孔子曰:“子奚不为政?”子曰:“《书》云:‘孝乎!惟孝,友于兄弟,施于有政。’是亦为政,奚其为为政?”有人问孔子为什么不从政时,孔子引用《尚书》里的话来解释自己用孝悌观念来影响社会政治,就是参政了。这一则对话就说明了儒学创史人孔子一开始就将宣扬孝悌观念的活动看成是政治行为。
“百行,孝为先。”这是从古至今最平常也是做人最基本的道理。古人把孝道与政治和治国联系起来,可敬可叹。今人虽然没有仿而效之,但总把孝道和一个人的品行、基本素质结合在一起,将“百善孝为先”的思想发扬光大。从不少媒体透露出来的信息可以看出,近年来,有些企业在招聘员工时,视能否孝顺父母长辈作为录用条件之首,用他们的话来说,一个人如果连父母都不孝顺,那还有什么作为吗?一时间,这一举动受到社会的广泛好评,因为它不仅惩罚了不孝之人,而且赋予孝道新的时代特征和时代意义,提升了孝道文化的含金量。
鲁讯说,不孝的人是世界最可恶的人。戴达菲尔德有句名言,叫“爱国主义深深扎根于人的本能和感情之中。爱国主义则是放大了的孝心。”孝顺父母长辈,天经地义,每个人、每个家庭做到了,灿烂的孝道文化就会更加光彩夺目,整个社会就会更加稳定和谐。然而,传承和践行孝道仅仅靠孝顺自己的父母长辈还远远不够的,人们在孝顺父母长辈的同时,凡有能力或经过努力能够达到的,行孝的思维要宽一些,眼光要远一些,境界要高一些,要把爱父母之心变成爱他人之心,爱社会之心,爱国爱民之心。
有舆论认为,陈学高既有孝心又爱心,是一个将孝心和爱心完美融合的人。此话确有经典出处:在创业的时候,他没有时间陪母亲,却在母亲节这一天,放假半天,让所有员工带着公司发的礼品回家看望父母;在招聘人才的时候,他首先询问应聘对象对孝道的认识和行为准则;在效益稍有显现的时候,他一下子奉献100台电视机,为百户五保老人和困难户送上新春的祝福;在企业发展顺利的时候,他不惜重金把优秀员工的父母请到国外去旅游;在回报社会的时候,他忧贫困父母之忧,先后拿出近千万元,资助寒门学子读书……可以看出,这时候陈学高的孝心已不是传统意义上的孝心了,而是放大了的孝心,延伸了的孝心,升华了的孝心。
丹纳曾经说过这么一句话:“有一种超于一切之上的动力,就是爱……”陈学高和他的企业由孝道传承到“爱的奉献”,演绎的是“孝与爱”的赞歌,是“大孝与大爱”的完美组合。时下,辉煌的企业越来越多,富裕的人也越来越多,与之相适应的孝和爱应该薪火相传,源远流长,发扬光大。
当然,孝传天下,不仅仅需要财富,还需要精神的、健康的、温馨的……但不管怎么说,孝为先,爱就无限了。历史的、现实的和美学、辩证法从来就是如此。
(来源:中国商业期刊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