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厦门市老龄办不断创新老年教育工作机制,提升老年教育水平,推进基层老年教育工作稳步发展。主要做法:
一、开发云课堂,拓展办学
针对基层老年学校缺师资的瓶颈问题,于2014年9月在厦门老龄网上线“老年云课堂”。 课程内容包括健身娱乐、养生保健、心理健康、亲子睦邻、老年安全五大篇章,部分课程采用闽南语教学,以每节约10-15分钟的微课程、微视频,供基层老年学校随时随地开展网络教学,同时也成为老年人个性化学习的首选。目前总课程量有300多节,总点击量达76480人次。
二、共享教育资源,携手办学
一是共享场地设施。社区书院建设有硬指标、高要求,场地要求必须有一间可容纳30-50人的完整教室,设施要求必须配置网络、电脑、投影、音响、摄像机、桌椅等。借力社区书院的高起点建设,目前全市在同一场所挂社区书院和老年学校两块牌子的有59所,有效突破了基层老年学校场地、设施普遍简陋的局限。二是共享课程资源。社区书院课程设置中有一部分是关于文化艺术、养生保健、心理健康、家庭教育,这些课程成为老年人的共享学习课程。“老年云课堂”部分课程同样适合社区书院的其他居民受教育。市老龄办与市缔造办、社区书院总部进行课程的对接和整合。三是共享师资资源。厦门市市直机关部门参与社区书院建设工作方案要求各市直单位筹划特色专题讲堂和建设相应师资队伍,这些高素质的讲堂和师资成为老年学校非常重要的师资来源,优化了师资。
三、培育示范校 ,引导办学
在全市开展基层老年学校示范校创建评选工作,已连续开展4届,授牌示范校合计56所。其中2016年创建上课有老师、教学有教材、课堂有设备、办学有经费、服务有专人为基础的“五有”一类示范校16所,在评为示范校的思明区莲前街道前埔南社区老年学校召开“全市基层老年教育经验交流会”,组织参观办学成果和进行典型经验交流,六个区老年教育工作者直观感受,现场取经。
四、组建讲师团 ,优质办学
一是挖掘专家能人组建讲师团,市级“美丽夕阳”讲师团2014年组建,成员15人,各区也有讲师团队伍,如集美区“银龄公益讲师团”成员达35人。二是组织讲师团成员深入基层讲课,先后在各级老年大学、学校授课100多课时,参加听课人数达8000多人次。三是录制精品课程共享。2016年录制知名学者彭一万主讲的《旅游是最佳的动态养生》及其他人讲授的《鼓浪屿建筑艺术欣赏》、《从土楼文化看家庭和谐》、《语言的魅力》、《旅游文化》、《中医经络养生》等课程上传“老年云课堂”。
五、搭建展示平台 ,丰富办学
一是综合型文体活动展示成果。举办“第五届厦门市老年文化艺术节”,活动历时8个月,发动10000多名老年大学、老年学校学员参加老年文艺调演、健身操专场展示和集邮、书画、摄影、手工、诗词等展览。二是专项文体活动提升老有所学获得感。举办“厦门市首届中老年广场舞大赛”、“2016厦门银龄梦想秀”、“银龄好声音”2016厦门市中老年歌唱大赛、厦门市首届老年春晚、“邮爱夕阳红·喜迎青运会”全市老年人系列公益健身活动等活动,8000多名老年学员报名参加舞蹈、器乐、服饰、戏曲、声乐、体育健身、乒乓球、广场舞等多种选拔比赛活动。三是老年文化下乡互带互促。举办“迎新春”“迎重阳”等文化活动,组织城区老年学校学员带着精彩文艺节目、春联、老年法、保健知识等,走进社区乡村,与当地老年学员联欢。四是定点文化活动发挥老有所为。在厦门园林植物园、中山公园等地开辟“美丽夕阳”文化点,定期举办文艺演出,由各基层老年学校文艺团体轮流为游客和市民表演专场节目,提升著名风景点的文化内涵,已开展演出和文化活动20多场次。